七夕節(jié)又稱乞巧節(jié)、女兒節(jié),起源于上古時期,至漢代相關習俗已基本形成,是一個極具浪漫色彩的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2006年5月20日,七夕節(jié)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位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古丈縣的河蓬穿洞,是幾億年前形成的一個地質遺跡,相傳其形成與七夕節(jié)緊密相關。千百年來,穿洞周邊地區(qū)的百姓每逢七夕節(jié)都要來到穿洞,搭臺唱戲、載歌載舞,逐漸形成了七月七走穿洞“趕秋”的習俗。

夏季夜空中,牽牛星(牛郎星)和織女星的視覺位置相對接近。古人觀測到,農歷七月初七前后正值夏末,此時天氣大多晴朗少云,星象最為明顯,天頂附近能更清晰地觀測到兩顆星隔著銀河“遙遙相望”。于是,民間便把這一天想象為牛郎織女“相會”的日子,為這一傳統(tǒng)節(jié)日賦予了獨特的浪漫氛圍。
在現代觀星活動中,人們把位于天琴座的織女一(織女星)、天鵝座的天津四、天鷹座的河鼓二(牽牛星)想象為一個三角形,稱為“夏季大三角”,這個“大三角”是北半球夏季夜空最顯著的標志。
璀璨銀河從三角形內部向外延伸,橫貫南北;牽牛星和織女星在兩岸遙遙相望,而天津四正像是銀河岸邊的河燈和見證人。
夏末,我們不妨像千年前詩人杜牧所描寫的那樣,在“涼如水”的夜色中,來一次“臥看牽??椗恰?,一起見證他們穿越千年的甜蜜“相會”。

牛郎織女的相會,雖凄美卻也甜蜜。這一節(jié)日催生出諸多美食,巧果便是其中的代表。
在山東省膠東地區(qū),巧果原料簡單——只需當年新麥子磨成的面粉,輔以雞蛋、冰糖、芝麻、食用油。但工具卻極為考究,要用到一種名為“榼(kē)子”的木雕餑花模具,其內部雕有象征吉祥、幸福、智慧寓意的蓮蓬、小簍、葫蘆、鯉魚等圖案。

除了乞巧,精巧是巧果的另一層含義。做好的面坯,最終在大鍋里被炒熟或烤熟。巧果吃著香、酥、甜,即便涼了也不會變硬,可謂一款精致的北方節(jié)日點心。

七夕節(jié)是牛郎與織女、人與天的一場守候。對應到現實生活中,又何嘗不是人與天氣、氣候的一場守候,是送走炎炎夏日,對涼爽秋日的一場守候,正對應了那個成語:七月流火。
七月流火出自《詩經》,常被誤解為如火般炎熱的七月。實際上恰恰相反,“火”指大火星,“流”則指向西移動、向西下沉。農歷七月,大火星的位置會由偏南方逐漸西沉,象征暑氣漸退、天氣轉涼。
七夕節(jié)時值處暑節(jié)氣前后,意味著暑熱終止。就全國平均氣溫而言,從最熱的大暑節(jié)氣到處暑節(jié)氣的1個月內,氣溫會下降約3攝氏度,并開始下降至20攝氏度以下。我們將走過炎熱炙烤與“上蒸下煮”的三伏天,迎來秋高氣爽的日子,這或許也是湘西百姓穿洞“趕秋”的另一重內涵。“趕秋”便是要載歌載舞,熱鬧地迎接秋天。
七夕節(jié)帶著中國古人的智慧和中華民族的浪漫而來,蘊含著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厚重底蘊。愿我們在仰望夜空,尋找牽牛星與織女星時,不僅能讀懂這份中國式浪漫,更能“穿越”星河,讓濃濃的愛意歲歲相傳、生生不息。

在古代,人們?yōu)榱擞^測日、月、五星(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的運行,選擇黃道附近的二十八組星象作參考,并將其劃分為“二十八宿(xiù)”。古人又將這二十八宿按方位分為東、南、西、北四宮,每宮各七宿,將各宮所屬七宿連綴想象為一種動物,稱為“四象”,分別是東方青龍、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北方玄武。當我們面向南方,將右圖舉過頭頂,就是熟知的那句“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
東方青龍的七宿分別為:角、亢(kàng)、氐(dī)、房、心、尾、箕(jī),其中,心宿包括心宿一、心宿二、心宿三這3顆星。七月流火中的“火”(大火星)就是心宿二這顆星,是3顆星中最亮的,且呈紅色。
(責任編輯 / 王佳璇" 美術編輯 / 周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