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建于1913年的四川省成都市第二中學(成都市科技中學校),在其百余年辦學歷程中,先后培養了李碩勛、曾鳴飛等革命烈士,閔恩澤、彭堃(kūn)墀(chí)等7位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以及流沙河(本名余勛坦)、趙振鐸等知名學者……流沙河追憶校園生活時曾言:早晨誦讀課文,夜晚教室肅靜,學生自然勤奮,此乃無為而治。百余年歷史,薪火相傳,是文脈與校魂的傳承。

在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背景下,學校提出了普適性科學教育理念,以提升學生科學素養為目標,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實踐探究能力,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
學校既高度重視國家課程的實施質量,又突破學校空間限制,在將科學教育資源“引進來”的同時推動學生“走出去”;建立科學家資源庫,2025年申請成為《知識就是力量》科普閱讀實踐教育基地,發揮科學家和科普閱讀實踐在中學科學教育中的引領作用,努力實現讓學生“在科學家身邊成長”。此外,學校還積極發揮人文教育的支撐作用,讓人文、藝術、體育、德育與科學教育相互促進、相互滲透。

學校開設了系列普適性科技創新課程,建設了3個層次、6大領域的課程體系,縱向強調分層分級,橫向強調學科融合。各類科普講座、科技活動、科學課程、科創競賽、普適性科技創新課程,多維拓展學生知識的廣度,激發學生創新的熱情,持續提升學生學習的動力。
學校實施雙導師培養制,選聘了來自四川大學、電子科技大學、西北工業大學、西南財經大學等高校的17位科學家及團隊。以課題為載體,每位科學家遴選3~5名學生,對其開展為期1年的指導。并且,學校還開展常態化、系列化科學講座活動。2024年以來,學校邀請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高校的科學家開展了30余場科學講座,參加講座的學生超過6000人次。
學校依托新建的科創中心,引進校外科學家資源,與本校教師共同開發與實施科創課程。開設創意智造、智能物聯網、無人駕駛、無人機等科創課程,使科創類課程增加至13門,滿足了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
并且,學校還秉承讓世界成為學生的“教科書”的理念,積極探索研學旅行與科學教育的結合。每年6月,學校會組織高一學生去外省研學旅行。學生們帶著研究小課題,不但感受了當地人文氣息,還走進多所高校科學實驗室,參觀當地科技高新企業,感受我國科技發展的日新月異。
此外,學校以項目化形式,面向高一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課程。該課程持續1年,按照教師推薦和學生自愿原則,組成課題小組,最終經過科研培訓、選題、開題、中期答辯、結題答辯、課題展示等環節,評選出優秀課題。
學校鼓勵學生走進大自然、博物館、工廠等地,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好奇心和創新意識。學校堅信,創新能力不是“教”出來的,學生唯有將知識與社會、與自然相結合,才能激發靈感,將知識轉化為能力。
此外,學校全面開放校園學習空間,營造浸潤式的科學教育環境,讓學生隨時、隨地開展科學學習。除春節3天假期外,學校圖書館幾乎全年開放,吸引了眾多學生到館自習及閱讀。實驗室實行每周預約制,科創中心、計算機教室等每天定時開放、空間全面開放,成為踐行學校普適性科學教育的生動實踐。
不僅如此,科技節活動是科創課程的集中展示,學校整合多類資源,為近3000名中小學生和家長呈現上百項科創體驗活動。
作為全國“小平科技創新實驗室”建設學校、首批“全國中小學科學教育實驗校”,《知識就是力量》科普閱讀實踐教育基地校,成都市第二中學提出的普適性科學教育理念和實踐,尊重每個孩子的個性發展,以期激發學生更昂揚、蓬勃的生命姿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