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個23歲的年輕人,正用銼刀與焊槍,續寫著新一代工匠的傳奇
在法國里昂第47屆世界技能大賽的領獎臺上,聚光燈下來自北京市工藝美術技師學院的張宇鵬舉起金牌時,左手大拇指變形的指甲在燈光下格外醒目。這枚象征世界技能最高榮譽的金牌,不僅鐫刻著“中國”二字,更凝結著一位“00后”青年超過1.8萬小時的磨礪。當《義勇軍進行曲》首次為珠寶加工項目奏響,這位年輕的工匠,用銼刀與焊槍在方寸之間,為中國實現了該項目金牌零的突破,也書寫了一段從青澀少年到世界冠軍的傳奇。
張宇鵬還曾獲“全國輕工技術能手”榮譽稱號,首都勞動獎章、全國技術能手、世界技能大賽澳洲挑戰賽冠軍等榮譽。榮譽的背后是多年刻苦的學習和訓練,他感慨道:“0.1毫米的精度相當于一根頭發絲,為了追求更高精度,我曾訓練到連指紋都糊得沒法解鎖手機了。”
奪冠后,張宇鵬選擇回校任教。他的理由是,金牌背后要有更多的金牌。他特別感謝他的教練團隊,他們不僅在訓練、生活、出行和飲食等方面提供了巨大的支持,在人生道路的選擇上也給予了他寶貴的建議。他說:“任何專業都貴在堅持,從事任何行業都可以發光發熱。我們有幸生在這樣一個好的時代,工匠精神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未來中國青年將勇敢探索、努力突破,創作屬于自己的生命之歌,也勢必會讓全世界看到中國精神。”
初入工作室,少年手藝啟蒙
2017年夏末,北京市工藝美術高級技工學校的新生報到處,15歲的張宇鵬攥著錄取通知書,眼神里滿是與周遭格格不入的躁動。剛結束初中生涯的他,像許多青春期少年一樣,對未來并沒有太多規劃,只知道自己不想重復傳統的升學路徑。彼時的他還不知道,這所職業院校將成為他人生的轉折點。
開學第一周的專業體驗課上,珠寶首飾制作實訓工作室的玻璃柜里,陳列著學長們制作的花絲鑲嵌吊墜和鉑金戒指。當陽光透過玻璃窗折射在那些毫米級精度的金屬紋樣上,張宇鵬忽然停下了四處張望的腳步。“原來金屬可以像絲綢一樣柔軟,又能像磐石一樣堅韌。”多年后,他仍清晰記得那一刻的震撼。更讓他著迷的是,實訓老師僅憑手眼配合,就能在直徑不足一厘米的銀片上,用銼刀雕琢出栩栩如生的花紋,“像在看魔法師施法”。
這個曾經的調皮男孩第一次體會到專注的滋味,在接下來的專業分流表上,張宇鵬毫不猶豫地填報了“珠寶首飾設計與制作”專業,盡管那時的他并沒有素描基礎。“別的同學畫設計圖一兩個小時就能成型,我得對著靜物畫一整天,線條還是歪歪扭扭。”為了彌補短板,宿舍的書桌就成了他的畫案,晚上經常畫到熄燈。
2018年的一個傍晚,張宇鵬在實訓工作室制作第一個銀質戒指。當他試圖用鋸條切割鏤空花紋時,0.1毫米粗的鋸條像不聽話的游蛇,在金屬片上斷了七根。“當時特別想把工具摔在地上。”他蹲在地上看著散落的斷鋸條,忽然想起老師說過“好工匠要學會和材料對話”。重新拿起第八根鋸條時,他試著放慢呼吸,讓手腕的力度隨金屬紋理自然變化,終于在凌晨兩點完成了那個邊緣仍顯粗糙的作品。當晨光透過實訓工作室的窗戶照在戒指上,他突然明白:手藝的真諦,不在于速度,而在于與每一道紋路的耐心相處。
這次小的突破,讓張宇鵬迎來了命運的轉機。世界技能大賽珠寶加工項目國家集訓基地在學校選拔梯隊成員時,教練注意到這個總在實訓工作室待到最晚的少年。“他的作品不算最完美,但銼刀的角度里藏著一股不服輸的勁兒。”在教練的推薦下,張宇鵬通過了嚴苛的選拔,成為梯隊班最年輕的學員。這將他推向了一條更具挑戰的道路——通往世界技能巔峰的征途,從此正式啟程。
從銅牌到金牌,開啟競賽征程
2019年6月,北京,第46屆世界技能大賽選拔賽正如火如荼。首次參賽的張宇鵬站在工作臺前,手心的汗幾乎要浸濕銀質工件。當裁判宣布他獲得第三名時,這個17歲少年既興奮又不甘。“站在領獎臺上看著冠軍的位置,心里像被什么東西燒著似的。”回到宿舍,他在訓練日志上寫下:“下次,要讓國旗因我升得更高。”
這份執念很快遭遇了現實的重擊,在2020年全國珠寶行業職業技能大賽上,張宇鵬因焊接環節的微小瑕疵,最終排名第七。成績公布那天,他把自己關在實訓基地的工具間,看著墻上“精益求精”四個大字,第一次對自己產生了懷疑。“是不是我根本就不是這塊料?”深夜的實訓工作室里,只剩下銼刀劃過金屬的刺耳聲響,那是他用機械重復的勞作掩飾內心的失落。
“敗北的價值,在于讓你看清真正的差距。”教練的話點醒了他。張宇鵬重新整理了所有參賽作品,用紅筆標注每一處缺陷:鋸切角度偏差0.5度、焊接點有0.3毫米焊渣、拋光亮度未達標準值……他發現自己的問題并非技術不足,而是缺乏對細節的極致追求。
從那天起,張宇鵬給自己制定了“三查制度”:每道工序完成后自查、對照圖紙互查、邀請教練抽查,任何一項不達標就推倒重來。
2021年的全國工業設計職業技能大賽,成為張宇鵬的涅槃之戰。這場持續三天的賽事,要求選手在18小時內完成一套包含五個組件的首飾套裝。比賽進行到第二天深夜,他在制作最復雜的共爪鑲口時,發現其中一個爪部角度誤差超過0.1毫米。此時距離交卷僅剩四小時,重做意味著要放棄已完成的部分工序。“要么交一件及格品,要么做一件藝術品。”張宇鵬咬著牙拆掉了成品,在晨光熹微中完成了堪稱完美的新作。
當評委宣布北京代表隊以21分優勢奪冠時,張宇鵬看著作品《星際聯盟》上流轉的光澤,突然理解了“工匠精神”四個字的重量——那是在無數次取舍中,對完美的絕對堅守。
這次奪冠讓張宇鵬信心倍增,但他深知真正的考驗還在后面。珠寶加工項目歷來是廣東選手的天下,近三屆國家隊主力均出自南方。要想代表中國出征世界大賽,必須打破這個“魔咒”。
2023年世賽全國選拔賽上,張宇鵬遭遇了來自廣東的強勁對手。在關鍵的環節,對方的進度比他快了40分鐘。張宇鵬沒有慌亂,而是嚴格執行既定節奏,最終憑借0.01毫米的精度優勢險勝。當裁判舉起他的作品宣布成績時,這個一向要強的北方男孩,眼眶突然濕潤了。
晉級國家集訓隊后,挑戰升級為“魔鬼訓練”。每天14小時的高強度訓練,讓他的指甲反復受損,左手大拇指指甲因長期“裸手”操作早已變形。最艱難的是2024年春節期間,為攻克新藝術風格的造型難題,他在基地連續待了45天,連年夜飯都是在工作臺旁吃的速凍餃子。“想家的時候就打磨首飾,金屬的冰涼能讓人保持清醒。”
那段日子,張宇鵬創作的《綻放》系列胸針,將思念化作花瓣的弧度,每一道紋路里都藏著對家人的愧疚與牽掛。
2024年3月的國家隊最終考核,堪稱技藝與意志的終極較量。五個小時的比賽中,張宇鵬要完成從設計圖到成品的全套工序。當他在最后十分鐘完成最后一道拋光時,汗水滴落在作品上,折射出彩虹般的光芒。最終,他以總分第一的成績鎖定世賽資格,成為首位代表中國參加該項目的北京選手。走出賽場的那一刻,他給家人打電話,聲音沙啞卻堅定:“等著看我把金牌帶回來。”
里昂時刻,讓世界看見中國手藝
2024年9月,法國里昂,第47屆世界技能大賽的賽場被各國國旗裝點得格外醒目。珠寶加工項目的工作臺前,張宇鵬深吸一口氣,目光落在大賽提供的素材圖上——新藝術風格的鳥形胸針設計,要求在22小時內完成從金屬鍛造到寶石鑲嵌的全部工序。這正是他備戰期間重點攻克的領域,但國際賽場的壓力仍讓他手心冒汗。
比賽進行到第八小時,意外發生了:在制作鳥尾羽毛的鏤空紋樣時,他發現鋸條的韌性與平時訓練使用的存在細微差異。若按原有力度操作,極可能導致作品斷裂。短暫的猶豫后,張宇鵬調整了握鋸角度,將力度減輕15%,同時放慢切割速度。這個決定讓他的進度落后了對手近20分鐘,但確保了每一根線條的流暢度。當他終于完成這部分工序時,后背已被汗水浸透。
最關鍵的焊接環節,考驗的是對火候的精準把控。共爪鑲口的四個支撐點,每個都要在顯微鏡下完成焊接,焊藥用量需精確到0.01克。張宇鵬想起教練的叮囑:“焊接不是簡單的連接,而是讓金屬自己說話。”他屏息凝神,讓焊槍的火焰像呼吸般起伏,看著焊藥在高溫下自然流淌,形成完美的熔接面。當最后一個焊點冷卻凝固,他知道自己創造了近乎完美的工藝。
在作品設計上,張宇鵬暗藏了一個“中國密碼”:鳥眼采用了傳統的“金鑲玉”技法,在鉑金底座上嵌入新疆和田玉,并用0.1毫米的金絲勾勒輪廓。這個融合了東方美學的細節,既符合新藝術風格對自然的崇尚,又彰顯了中國工匠的文化自信。當國際評委用放大鏡審視這處設計時,眼中露出了驚嘆的神色。
最后沖刺階段,張宇鵬發現胸針的整體弧度比設計圖偏差了0.05毫米。雖然這個誤差在允許范圍內,但他毅然決定修正。用特制的整形工具反復調試的過程中,旁邊的瑞士選手已經開始清理工作臺。“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到極致。”這是他從入行第一天就記住的教誨。當他最終完成所有工序時,距離比賽結束僅剩3分鐘。
成績公布的瞬間,當聽到“Goldmedal,China”時,張宇鵬幾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17分的巨大優勢,不僅刷新了該項目的得分紀錄,更讓中國國旗首次在這個項目的頒獎儀式上升至最高處。站在領獎臺上,看著金牌上的地球圖案,他突然理解了“技能無國界”的深意——真正的工匠精神,既能扎根民族土壤,又能擁抱世界舞臺。
賽后的技術交流會上,各國選手圍著他的作品嘖嘖稱奇。當被問及創作靈感時,張宇鵬指著鳥尾部分解釋:“這三片羽毛分別象征青春、成長與傳承,就像我們年輕工匠的成長之路。”他特意展示了那處金鑲玉設計:“這是中國傳統工藝與現代設計的對話,證明古老的智慧依然能煥發新生。”
載譽歸來的航班上,張宇鵬小心翼翼地護著金牌。透過舷窗俯瞰祖國大地,他想起七年前那個在實訓工作室里笨拙練習的自己。從北京市工藝美術技師學院的實訓基地到里昂的世界賽場,這段跨越萬水千山的旅程,丈量的不僅是距離,更是一位中國青年用技能追夢的足跡。他在朋友圈寫下:“金牌是終點,更是起點。”
匠心傳承,讓更多人愛上“指尖上的藝術”
回到北京的第二天,張宇鵬就出現在北京市工藝美術高級技工學校的實訓基地。看著學弟學妹們期待的眼神,他脫下西裝換上工裝,拿起銼刀演示起世賽作品的關鍵工序。“焊接時的呼吸節奏很重要,就像這樣……”他的語氣平和,仿佛從未離開過這個熟悉的工作臺。
作為學校最年輕的實訓教師,張宇鵬有自己的教學秘訣。他把復雜的珠寶制作工藝拆解成“毫米級”的步驟:鋸切角度誤差不超過0.3度、焊接點直徑控制在0.5毫米以內、拋光后的表面粗糙度需達到R a0.02μm……這些精確到小數點后兩位的標準,源自他多年積累的實戰經驗。“手藝的傳承不能只靠感覺,要讓學生明白每個參數背后的道理。”
在張宇鵬的教案里,夾著一張特殊的圖表,記錄了他在訓練中137次失敗的原因分析。“成功的經驗往往相似,失敗的教訓卻各有不同。”他把這些案例改編成教學情境,讓學生在模擬訓練中提前規避風險。學生小王記得,有次自己因急躁導致作品報廢,張老師沒有批評,而是陪她一起分析問題:“我當年比你還笨,鋸斷過200多根鋸條呢。”這種共情式的教學,讓嚴肅的實訓工作室里總是充滿笑聲。
張宇鵬特別注重在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元素。他帶學生參觀故宮博物院的珠寶館,講解明清首飾中的吉祥紋樣;邀請非遺傳承人來校授課,演示傳統花絲鑲嵌技藝;指導學生將青花瓷紋樣融入現代設計……在他看來,“沒有文化根基的手藝,就像沒有靈魂的作品”。他帶領學生創作的《絲路花雨》系列首飾,將敦煌壁畫元素與現代珠寶工藝相結合,在2024年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中斬獲金獎。
作為共青團員,張宇鵬積極參與宣講活動。在高校、企業、社區的講臺上,他總是帶著那枚變形的指甲現身說法:“這是我最珍貴的勛章,見證了從浮躁到沉靜的成長。”他的故事激勵了許多年輕人,有人放棄了復讀選擇職業院校,有人在工作中重拾精益求精的追求。“真正的榜樣不是告訴別人‘我有多棒’,而是證明‘你也可以’。”
2025年五四青年節,當張宇鵬獲得“新時代青年先鋒獎”時,他特意帶著學生們的作品出席頒獎典禮。“這份榮譽屬于所有堅守在技能道路上的年輕人。”他在獲獎感言中說:“技能成才的路或許漫長,但每一步都算數。當我們把每個毫米級的細節做到極致,就能在方寸之間,創造屬于中國的星辰大海。”
如今的張宇鵬,依然保持著每天訓練四小時的習慣。在他的工作臺旁,放著兩個盒子,一個裝滿了各種獲獎證書,另一個則收藏著訓練時報廢的工件。他說:“前者提醒我榮譽的重量,后者教會我謙卑的力量。”
對于未來的規劃,張宇鵬表示,作為一名珠寶從業者,他希望將自己的現代化珠寶加工技術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相融合;作為一名教師,他希望培養出技術與設計能力旗鼓相當的復合型人才,并分享了自己對未來行業趨勢的看法:文化賦能、科技融合、可持續發展。
當夕陽透過實訓工作室的窗戶,在張宇鵬專注的側臉上投下柔和的光影,這個23歲的年輕人,正用銼刀與焊槍,續寫著新一代工匠的傳奇。
責任編輯 趙漢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