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科技創新驅動社會發展的新時代背景下,培育具備科學家精神的人才成為教育關鍵任務。本文聚焦“微創享”視域下的項目式學習,構建“微創享—項目式學習—科學家精神”三位一體模型,以兩個項目為實例,論述該模型在培育學生“求真、尚善、創美”精神方面的有效性,并深入探討三者協同效應,為教育實踐提供理論與實踐參考。
〔關鍵詞〕" 小學科學;微創享;項目式學習;科學家精神;真善美協同效應
〔中圖分類號〕" G424"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1674-6317" " (2025)24" " 0040-03
21世紀科技飛速發展,科學家精神已超越個體范疇,成為驅動社會進步的動力。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的意見》指出,科學家精神包含愛國、創新、求實、奉獻、協同、育人等六大維度。但傳統教育模式往往偏重知識傳授,很大程度上忽視了對學生的科學態度、社會責任與創新能力進行系統性、整體性的培養。這種教育模式上的失衡,造成了科學家精神在實際培育過程中難以深入學生內心,最終陷入浮于表面、難以真正落地的困境。因此,如何通過教育實踐將科學家精神內化為學生的核心素養,成為當前教育領域中一項亟須探索和解決的難題。
本文著重關注如何基于“微創享”視域下的項目式學習,實現對學生科學家精神有效培育的目的,探究“微創享”理念、項目式學習的方式以及科學家精神培育三者之間的內在聯系及其作用機制。
一、理論框架:微創享、項目式學習與科學家精神的邏輯關系
(一)核心概念界定
1.科學家精神。聯系本校的教育實際狀況,我們將科學家精神提煉為“求真、尚善、創美”三個方面。其中,“求真”展現出來的是一種追求真理的嚴謹態度,它要求學生在學習和實踐中要尊重客觀事實、注重相關證據,依靠科學探究的方式獲取準確的知識;“尚善”是社會責任以及人文關懷方面的內容,其目的在于引導學生關注社會中存在的各類問題,并且能夠運用自己所學的知識,為社會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創美”則是突出了創新設計與生態和諧的重要性,旨在鼓勵學生在開展創新活動的過程中,積極追求美學的價值,進而達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良好狀態。
2.項目式學習。是一種以真實問題為驅動的教學方法,學生圍繞特定項目展開學習。通過“探究—實踐—反思”的循環過程,培養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批判性思維、團隊協作能力等綜合素養,促進學生深度學習與知識整合運用。
3.微創享。“微”指從學生生活中微小的問題或現象入手,這些問題貼近學生生活實際,易于引起學生的興趣和思考;“創”是指在解決問題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享”則注重成果的社會化傳播,提升個人學習成果的公共價值,實現從知識學習到價值傳播的升華。
(二)三者關系模型
1.微創享是項目式學習的實施路徑。“微”為項目式學習提供了真實且貼近生活的問題情境,使項目式學習更具可操作性和吸引力,對應項目式學習的“問題情境化”環節;“創”要求學生在項目中運用跨學科知識進行整合與創新實踐,契合項目式學習“跨學科整合與實踐創新”的核心要求;“享”強調將項目成果向社會傳播,實現成果的社會化與價值延伸,是項目式學習價值拓展的重要環節。
2.項目式學習是科學家精神的培育載體。在項目式學習過程中,學生從“微”處切入,開展探究活動,培養嚴謹求真的精神;“創”階段的實踐活動促使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同時,深化對社會問題的關注與責任感,從而孕育尚善與創美精神;“享”階段的成果傳播使學生將個人的學習成果與社會共享,強化了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實現科學家精神的外化與傳承。
3.科學家精神是微創享與項目式學習的目標導向。“微創享”視域下的項目式學習以培育科學家精神為核心目標,“微創享”提供實踐路徑,項目式學習作為方法論,三者形成“實踐路徑—方法論—核心素養”的閉環,共同致力于學生科學家精神的培育與發展。
二、實踐驗證:以“低碳生活”與“廚余垃圾”為例
(一)案例一:“低碳生活”項目
1.“微”階段(培養求真精神)。在日常校園生活中,用電浪費的現象很常見,如課間操時,教室里的電燈亮著,多媒體設備還開著。這讓學生產生了疑問:“每天浪費的電到底有多少?會帶來什么影響?”正是這樣的疑問,成了整個項目的起點。
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決定調查校園的用電情況。經過測量和計算,一間教室的電燈日耗電量約3.88度,那么全校25個班級每日耗電約97度,再結合火力發電碳排放系數,可以算出全校一天僅是教室照明產生的碳排放量差不多能達到56千克。
學生又通過查閱資料發現,自工業革命以來,空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在升高,全球平均氣溫也隨之升高,致使冰川加速融化、海平面年均上升3.6毫米,一些島國面臨淹沒風險。
經過對這些數據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學生真正認識到低碳生活的重要性,在具體實踐過程中逐漸培養了嚴謹的求真精神。
2.“創”階段(激發尚善與創美精神)。當學生對火力、水力、風力以及光伏發電有了更深入的認識之后,便充分意識到綠色能源在減輕環境負擔方面有著重要意義。在這樣的啟發之下,學生嘗試把廢棄的電風扇改造成風力發電機。
在規劃“低碳小鎮”的藍圖時,學生能關注自然環境同人類生活的和諧共存,將風力發電機布置于山坡上,讓發電機的塔筒與山勢的起伏相映襯,采用創新的半透明太陽能板與建筑完美融合,既確保了建筑內部的采光,又實現了高效發電。
3.“享”階段(精神外化與傳播)。學生借助多種形式來展示項目的成果,比如,通過展板、實物模型等直觀方式,呈現風力發電機的制作過程和低碳小鎮的規劃設計方案;在教室、公共區域張貼節能標語,營造出濃厚的低碳氛圍;走進社區舉辦講座,向居民宣傳低碳生活的意義和相關技巧。通過學生的宣傳與帶動,實現了低碳理念從校園向社區的廣泛傳播,進一步強化了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有力推動了科學家精神在更大范圍內的傳承與弘揚。
(二)案例二:“廚余垃圾去哪了”項目
1.“微”階段(培養求真精神)。學生在食堂就餐時,發現餐后有大量沒吃完的飯菜被倒掉,提出疑問:“每天浪費多少糧食?這些廚余垃圾去了哪里?”為了找到答案,學生展開了深入調查。
為了找到處理廚余垃圾的合理辦法,他們查閱資料,了解到廚余垃圾在填埋處理時,會釋放出一些有害氣體,填埋產生的有機物會污染土壤,破壞土壤的生態平衡;而且,填埋廚余垃圾還會占用大量寶貴的土地資源。
于是學生開始思考:究竟怎樣才能有效處理廚余垃圾呢?為此,他們進一步查閱了相關資料并主動咨詢專業人士。他們發現,采用廚余垃圾堆肥的方法好處很多,既能減少碳排放,降低對環境的負面影響,又能生產出優質的有機肥料,實現資源的循環利用。
2.“創”階段(激發尚善與創美精神)。學生設計了“校園廚余垃圾堆肥箱”,將落葉與廚余垃圾按一定比例混合,通過合理的通風和濕度控制,加速垃圾的降解過程。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成功生產出有機肥料。
為了減少糧食浪費現象,學生發起了“光盤行動”。他們精心制定了詳細的積分獎勵規則,每成功做到一次“光盤”,便能獲得相應的積分,這些積分可以兌換學習用品或者參與校園活動的機會。在活動開展后,糧食浪費量呈現出明顯下降的態勢。不僅如此,學生還把堆肥產出的有機肥料用于校園綠植養護,形成了從廚余垃圾到有機肥料再到校園綠化的資源循環利用的閉環模式。
3.“享”階段(精神外化與傳播)。學生舉辦以“零浪費校園”為主題的展覽,展示了堆肥系統模型和智能垃圾桶原型,師生們對學生展示出來的奇思妙想和扎實的實踐成果稱贊不已。借助這次展覽,不僅讓更多人了解了廚余垃圾處理的重要意義和處理方法,還激發了學生投身環保行動的熱情。
三、以“三位一體”模型引發真善美協同效應
(一)微創享與項目式學習的動態互動
1.“微”驅動性問題發現。“微創享”中的“微”,是從學生熟知的生活場景切入,從中挖掘出難度適中的一些微小問題,這樣就把學生參與項目式學習的門檻降低了,學生也就更容易萌生出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進而能夠主動投入項目式學習活動,激發了他們追求真理的動力。
2.“創”給予實踐場域。“創”著重于創新實踐方面,項目式學習能夠為學生搭建起多學科知識整合的平臺。在這個平臺上,學生可以運用數學、語文、美術、科學等多學科知識,去解決一系列復雜的問題。這樣的跨學科實踐活動不僅支撐起了學生的創新實踐,也推動著學生在解決社會問題時,逐步形成社會責任感,進而孕育出尚善精神,與此同時,還能讓學生在創新設計中追尋美學價值,培育創美精神。
3.“享”拓展價值邊界。在“享”這一階段,其社會化傳播能夠把學生的個人學習成果轉化為公共價值。比如學生借助成果展示、舉辦社區講座等多種途徑,把知識與實踐經驗傳播給更多的人,從而使個人的成果獲得社會的認可。這一過程,既深化了學生對科學家精神的理解,促使其主動踐行這種精神,又在更廣泛的社會范圍內傳播了科學理念以及環保意識,進而推動社會形成一種積極的價值導向,更進一步激勵學生追求創美,由此實現個人價值向社會價值的拓展。
(二)科學家精神的分階段培育機制
1.求真。“求真”精神始于“微”階段的觀察與數據驗證。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發現微小問題后,通過收集數據、分析現象,初步培養嚴謹的科學態度。在項目式學習的深入探究過程中,不斷對數據進行核實、對結論進行論證,進一步強化求真精神,學生逐漸掌握了科學研究的方法和規范。
2.尚善。“尚善”精神源于“創”階段對社會問題的關注與解決。學生在創新實踐過程中,意識到自身行為對社會和環境的影響,從而產生社會責任感。在“享”階段的成果共享中,學生積極向他人傳播低碳理念,參與社會公益活動,將個人的責任感轉化為實際行動,彰顯尚善精神。
3.創美。“創美”精神在“創”階段的技術創新與設計優化中孕育而生。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追求創新成果的實用性與美觀性相統一。在“享”階段,通過成果展示和文化傳播,將創新成果展示給更多人,獲得社會認可的審美價值,進一步弘揚創美精神。
四、結論與建議
本研究在理論與實踐兩個維度均取得了一些成果。在理論探索方面,我們構建了“微創享—項目式學習—科學家精神”的三位一體模型,這一模型不僅深刻揭示了三者間“路徑—方法—目標”的內在邏輯聯系,而且為教育理論研究開辟了新的視野,提供了新的思考框架。在實踐層面,通過實施項目驗證了“微創享”理念指導下的項目式學習在培養學生求真、尚善、創美精神方面的有效性,顯著提升了學生的綜合素養,不僅強化了自身對科學家精神的理解與踐行,還產生了積極的社會影響。這充分證明“微創享”視域下的項目式學習能夠切實有效地培育學生的求真、尚善、創美精神,全方位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有望為后續教育教學改革提供有益參考,助力培養更多具備科學家精神的創新型人才
參考文獻
[1]江程云.指向學生思維品質提升的項目化學習實踐探索[J].教育傳播與技術,2021(6):41-45.
[2]陳航,陳鄭偉,何善亮.面向創造力培養的項目化學習設計及影響研究[J].教學與管理,2023(24):91-95.
[3]郭飛,王倩倩,金靈輝.我國科學家精神研究評述[J].科技經濟導刊,2024(5):54-65.
[4]畢思遠,王濱.理工科大學生科學家精神培育現狀及路徑研究[J].山東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22(5):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