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以教科版科學三年級上冊“天氣”單元項目式教學為例,探討出基于“教—學—評”一體化的小學科學項目式教學實施過程中的關注項和關鍵點,總結出項目目標、項目內容、項目教學方法、項目評價體系和項目教學資源五個“圍繞”,針對每個關注項提出了具體的關鍵點或實施策略,能有效提高小學科學項目式教學實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 小學科學;“教—學—評”一體化;項目式教學
〔中圖分類號〕" G424"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1674-6317" " (2025)24" " 0007-03
“教—學—評”一體化是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一種重要的教學理念。項目式教學作為一種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能夠有效激發學生對科學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讓學生在真實情境中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建構科學概念。因此,基于“教—學—評”一體化教學理念實施小學科學項目式教學,對于提升小學科學教學效果、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本文旨在探討在“教—學—評”一體化導向下,小學科學項目式課堂實施的關鍵要素和注意事項,提出具體的實施策略和改進建議。
一、“教—學—評”一體化教學理念的特點
“教—學—評”一體化的具體體現是教師的教、學生的學、教學評價三者充分融合,形成互生共促的整體。其核心在于通過科學的教學設計和評價機制,提高教學質量,實現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評價方法的有機結合。其特征包括目標性、流程性、多樣性、反饋性。體現在圍繞教學目標開展教學評估工作,確保教學活動有針對性,評估活動有成效;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及時進行記錄和評價;多種考核方式與考核主體相結合,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考核;測評結果及時反饋,使學生明白自己的優勢和不足,明確努力方向。
二、項目式教學的優勢
小學科學項目式課堂是指在小學科學教學中,以項目為載體,通過設計和實施一系列教學活動,讓學生在完成項目的過程中構建科學概念,掌握科學技能,培養科學素養和創新精神的一種教學方式。學生在項目中是學習的主體,通過積極主動參與聯系生活的項目,獲得相關知識和能力,從而促進核心素養的提升。學生一般要經歷提出問題—規劃方案—修訂方案—解決問題—形成成果—展示交流—評價改進的過程。作為一種教學模式,教師也需要經歷聚焦課標—項目準備—項目管理—搭建支架—評估教學—反思改進等幾個過程。項目化能充分激發學生興趣和主動性,引導學生在真實情境中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讓學生在合作中交流和分享,培養走向社會的合作型人才;提升學生的創造能力和高階思維能力。
三、實施“教—學—評”一體化項目式教學
(一)圍繞課程標準和學情制定教學目標
在小學科學項目式課堂上,項目教學目標的確定至關重要。教師應依據課程標準和學生情況,制定清晰且可測評的教學目標,確保教學活動和評價活動的靶向性和有效性。根據《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科學教學目標應包括科學觀念、科學思維、探究實踐、態度責任。小學科學項目式教學目標應該根據13個學科核心概念和4個跨學科概念進行設計,將四個核心素養目標貫穿于項目設計和實施全過程。如“天氣”單元對應的學科核心概念是“地球系統”,涉及的跨學科概念主要是物質與能量、結構與功能。教師可以此為依據,根據教材內容制定項目目標。
(二)圍繞科學性、生活性和跨學科整合性實施教學
緊扣項目內容設計與實施的幾個重點:一是科學教學的基本要求——項目內容的科學性。教師要做到講授的科學知識準確、概念明確,切忌知識出錯。同時,對反映科學發展新成果、新動向的教學內容進行迭代更新,讓學生了解科學前沿動態。二是注重與生活實際相聯系,讓學生能學以致用,感受到科學的生活性和實用性。三是跨學科整合,教學內容應結合其他學科知識,設計綜合性的項目任務,培養學生的跨學科素養。通過跨學科整合的教學內容,讓學生在完成項目的過程中,真正地活學巧用,為將來解決復雜問題打下根基。以“天氣”單元為例,在項目式教學實施前期,本人根據學生對天氣相關主題討論得較多的問題:近幾年變得越來越熱了?天氣預報有時好像不太準確?利用學生對天氣的常見疑惑來設計項目內容:連續測量記錄兩周的天氣信息與同期天氣預報信息進行對比分析,統計與對比同期實測天氣與天氣預報的晴雨天數、平均降雨量等數據,形成一份天氣實測與天氣預報的對比分析報告。然后根據分析對比報告嘗試查找資料,并嘗試對報告進行解釋以解決前面的疑惑。
(三)圍繞關鍵環節選擇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的選擇可以從項目任務設計、情境創設、小組實踐等幾個環節切入。確定項目任務很重要,既要有一定的挑戰性和可操作性,又要指向學生思維能力和動手能力的提高。在確定項目任務和教學方法的前期務必要對學生學情進行充分的分析。如在“天氣”單元中,通過課標教師可以知道學生已經了解的天氣知識。教師還可以采用一些比較常用方法,如觀察法:通過日常的教學觀察和經驗,判斷和歸納學生的學習水平和學習能力;如訪談法和測試法:在項目前期設置幾個關鍵的問題或設計前測題對學生進行隨機訪談和測試。通過充分的考量,本人對“天氣”單元的項目設置如下任務:掌握記錄基礎天氣信息的方法;了解測溫、測風、測雨等工具和方法,正確使用它們測量和記錄天氣信息;學會對所記錄的天氣信息進行簡單分析;對比實際記錄和預報的天氣信息差異,參考資料了解差異形成的原因。這些有挑戰和可操作的任務,能有效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
項目式教學以情境帶動為重點。教師創設真實生動的情境,以實驗演示、生動講述、設問的方式,為項目的實施提供好的開端,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熱情。創設情境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有啟發性、引導性。
學生群策群力,身體力行,是項目式學習的重要形式和內容。教師要指導學生形成學習小組,分工明責,讓每一名學生都能實實在在地做項目,學知識。同時,對小組協作過程要加強指導,及時解決學生的問題,確保小組協作取得實效。對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可能遇到的問題,提前進行預設,制定出妥善的解決方案。
(四)圍繞關鍵原則構建評價體系
小學科學項目式教學評價體系的制定要圍繞幾個關鍵原則進行構建,確保“教—學—評”一體化在項目化課堂實施中的有效落實。評價體系應多元化,將教師評價、學生自評、學生互評相結合。教師還應該充分發揮評價的激勵和導向作用,注重評價的科學性和客觀性,引導學生自評和互評應注重評價的主觀性和內省性。項目式教學的評價方案可以包括以下幾個主要方面:對應課時的評價要點、主要產品/表現、評價方式、評價時機等。如:在“天氣”單元中,本人設計的評價方案框架如下。
評價應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如在用工具測量天氣數據的過程中的表現,及時記錄和評價學生在項目實施過程中的表現和成果。過程評價在項目實施過程中要及時向學生反饋,反饋要注重激勵性,幫助學生樹立信心。對教師來講,項目后期的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也可以通過前期反饋進行調整,使項目式教學的成果得到促進。
(五)圍繞教學資源確保項目的實施
教師應準備好豐富的教學資源,如實驗工具和材料、圖片和教學短視頻、多媒體資源、網絡分享空間和平板電腦等,為項目式教學提供必要的物質支持。如:“天氣”單元項目實施過程中,本人準備了豐富的教學資源,包括充足的測量工具、具有指向性的圖片資料和操作指導視頻等。這些資源不僅豐富了教學內容,還為學生的實踐環節提供了必要的支持。教師在每次實踐活動前都要對工具進行檢查,以確保學生在活動中能夠順利完成測量數據的工作。
教師還應積極整合校內外教學資源,優化配置。可與同事、家長、科研科普部門等進行合作,擴大教學資源的形式與教學活動的實施途徑。如:教師在“天氣”單元項目實施過程中,可與當地氣象局、氣象站聯系,組織學生進行科普實踐參觀,使學生的實踐內容、實踐成果更加豐富。
四、結語
基于“教—學—評”一體化的小學科學項目式教學實施的關注項應包括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評價體系、教學資源等。通過圍繞課程標準和依據學生情況制定教學目標,緊扣科學性、生活性、跨學科整合性設計和實施教學內容,從關鍵環節切入選擇教學方法,圍繞關鍵原則來構建評價體系,豐富和整合教學資源來確保項目的實施,可以有效提高小學科學項目化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效果。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王賢平.指向學生思維持續參與的小學科學項目化學習教學[J].中小學班主任,2021(20):2.
[3]戚文杰.以《地球:水的星球》“教—學—評”一體化為載體實現深度學習[J].小學科學,2025(9):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