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基于青島版五四制科學四年級上冊《燈泡亮了》一課,本文打破傳統的電路教學模式,基于培養學生工程思維、批判性思維和合作能力,以生活化項目任務為載體,以分層實驗工具包為支撐,以可視化評價工具為保障,采用STEAM教育理念,實施“問題驅動—探究分層工具包—生活遷移”的深度學習模式,開展簡易電路設計與制作活動,促進學生科學核心素養和創新能力的發展。本文以案例分析為切入點,闡述該教學模式在課堂上的實施。結果表明,該模式能有效發展學生的高階思維,促進知識的遷移與學習興趣的提升。
〔關鍵詞〕" 小學科學;電路設計;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 G424"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1674-6317" " (2025)24" " 0064-03
《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強調“做中學”“創中學”,要求科學教育從知識傳遞轉向能力培養。然而,傳統電路教學常局限于“電池—導線—燈泡”的單一實驗,學生被動驗證結論,缺乏深度思考與創新實踐。以青島版《燈泡亮了》為例,許多課堂仍停留在“點亮燈泡”的基礎操作上,未能充分挖掘電路設計的教育價值。本文以《燈泡亮了》為基礎,通過重構課程內容將電路設計與真實問題相結合,引導學生在工程實踐中理解閉合電路原理,培養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
一、課程重構:從知識驗證到工程設計
(一)目標升級:融合三維素養
科學思維:通過故障排查理解電流路徑,培養邏輯推理能力。在實驗中設置“燈泡不亮”的情境,引導學生分析可能的原因,并通過實驗驗證假設。幫助學生理解電路的完整性,培養其批判性思維與問題解決能力。
探究實踐:設計多燈泡并聯照明方案,提升動手操作與問題解決能力。要求學生掌握電路連接方法,需考慮實際應用中的效率與穩定性。
態度責任:討論安全用電與節能意識,增強社會責任感。學會科學知識,樹立正確的用電觀念。
(二)內容拓展:跨學科任務設計
為打破學科界限,引入“迷你城市燈光秀”項目,整合數學、藝術、技術,要求學生團隊合作完成從草圖繪制到原型測試的全流程。具體任務如下。
燈光布局設計。學生需根據“城市地圖”設計燈光布局,考慮美觀與實用性。
成本計算與優化。學生需計算所需材料成本,優化資源配置。
電路原型制作與測試。學生利用實驗材料制作電路原型,并通過測試發現問題、改進設計。
二、創新實踐:分層工具包與可視化學習
(一)實驗材料分層化
基礎包:包含電池、導線、燈泡等基礎材料,適合初次接觸電路的學生。任務目標為驗證閉合電路的基本原理。
進階包:在基礎包的基礎上增加開關、二極管等元件,適合已掌握基礎電路知識的學生。任務目標為探究電路的控制與單向導電特性。
挑戰包:提供太陽能板、蜂鳴器、電阻等復雜元件,適合能力較強的學生。任務目標為設計多功能電路,拓展能源轉換與復雜電路的知識。
(二)問題鏈驅動深度探究
一級問題:怎樣讓燈泡一直亮起來?
引導學生思考電池的能量和電路消耗能量之間的關系。如學生通過比較不同型號電池在燈光電路中的使用時間發現,電池的容量越大,燈泡點亮的時間越長,還會發現并嘗試減少電路中的能量損耗,如采用更短的導線或更省電的燈泡。
二級問題:如何用1節電池點亮3個燈泡?
引導學生探究串聯電路和并聯電路的不同。如學生通過電路連接發現串聯電路中燈泡的亮度一樣暗,并且一個燈泡出現問題,整個電路都不工作;并聯電路中燈泡亮度一樣亮,且各燈泡工作獨立,并進而比較不同連接方式后發現連接不同對電流分配的不同影響。
三級問題:怎樣設計一款可以調節燈光亮度的臺燈?
引導學生引入變阻器的概念,設計能夠改變燈光亮度的電路。如學生通過改變變阻器的阻值,進而改變電路中的電流大小,來控制燈泡的亮度。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對電阻的作用加深理解,同時學生的工程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也得到鍛煉。
(三)可視化評價工具
為幫助學生外顯思維過程,開發“電路設計思維圖”作為可視化評價工具。
電流路徑標記:學生用紅色箭頭表示電流方向,標注從正極到負極的流動路徑。
元件功能標注:學生用藍色區域標注各元件的功能。
故障排查記錄:學生用黃色標記標注電路中的故障點,并記錄排查過程。
三、教學案例:從“點亮燈泡”到“智慧照明”
(一)真實情境導入
為將科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緊密結合,以“夜景燈光供電故障”為背景,設計真實情境任務。某日夜晚海濱的景觀燈突然熄滅,導致游客無法欣賞美麗的夜景,甚至影響城市形象和旅游業的發展。作為“小小工程師”,學生需要設計一套備用照明系統,要求亮度均勻、可獨立控制,并能適應不同天氣條件。
在導入環節教師通過播放城市夜景視頻,引導學生觀察燈光布局與功能,并提出問題:“如果讓你設計一套照明系統,你會考慮哪些因素?”學生提出“亮度”“節能”“美觀”“安全性”等關鍵詞。接著,教師分發任務卡,明確設計要求:系統需包含至少3個燈泡,亮度均勻;每個燈泡可獨立開關;盡可能使用環保能源,如太陽能;系統需具備一定的智能性,如自動感應光線變化。
(二)原型設計與迭代
在任務驅動下,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利用紙板、導電膠帶、LED燈泡、電池、開關等材料制作電路模型。
初版設計:單回路連接。讓學生先用連接3盞燈泡的電路做實驗。在實驗中發現3盞燈泡亮度不一,并且一個燈泡出現問題,整個電路都不工作。例如某小組在實驗時發現,第三個燈泡不怎么亮,而第一個燈泡特別亮。經過分析學生發現單回路連接有以下缺點:電流在單回路連接中不能平均分配;一個點出現問題,整個電路都不能工作。學生記錄下缺點:亮度不夠,不便于控制。
改進版設計:用雙回路并聯。讓學生到網上查找有關電路的知識,學習并聯電路的相關知識,設計出合理的電路。經過改進,學生設計出了雙回路并聯電路,亮度均勻并且可以分別控制。例如某小組設計出了雙回路并聯系統,一個回路中的兩個燈泡由一個開關控制,另一個回路中的一個燈泡由一個開關控制。經過實驗,學生發現并聯電路不僅解決了亮度不均的問題,還具有較高的穩定性。學生提出了新的問題:如何使設計更智能?
創新版設計:增加光敏電阻。某些小組在電路中加入光敏電阻,使電路能夠實現自動控制。例如某小組設計出了路燈,白天不工作,夜晚點亮。經過測試,學生發現光敏電阻會隨著光線的強弱發生變化,進而控制電路的通斷。經過多次測試和改進,學生制作出了具有照明功能的產品,并進行展示。例如某小組的智能路燈能夠在夜晚點亮,還能調節亮度,比較有創新性。
(三)技術賦能:虛擬仿真輔助
利用“Circuit Builder”App,在模擬環境中提前發現和規避電路錯誤,以降低實物實驗風險和成本。例如,學生在搭建并聯電路時,通過該軟件測試不同連接方式發現,導線過長會導致電壓下降,從而避免這一錯誤。虛擬仿真技術可以幫助學生規避錯誤,還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抽象內容。例如,通過軟件觀察電流變化,理解“光強—電阻—電流”關系。一名同學使用“Circuit Builder”App模擬不同光線下燈泡不亮的情形,從而發現光強增加,電阻降低,電流增大,進而燈泡點亮。
四、教學反思與優化
(一)成效分析
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學生能掌握雙控電路的相關知識,并能自主設計和制作雙控電路。
學生的能力發展情況:自主嘗試在電路中加入光敏傳感器、蜂鳴器等。
學生具有較強的工程思維和創造力。經過小組討論和幾次嘗試,改進為并聯電路,并加入光敏傳感器,最終制作出能隨著光線強弱變化而變化亮暗的路燈。
(二)面臨的挑戰及優化對策
盡管項目的開展效果明顯,但還存在很多不足之處。學生的工程思維不足,喜歡不斷進行嘗試和改進,沒有基本的系統思維,對電路的改進沒有合理的思考和改進??鐚W科的整合工作不足,對教師的跨學科學習能力和知識掌握有較高的要求。材料成本高,制作成本高,耗費學校經費。評價體系不健全,對學生的軟性技能要求關注不足。
對策建議:設計“電路故障診斷卡”。預設一系列故障情況,引導學生逐步排查,學會思考;建立校本STEAM資源庫。收集和整理優質案例、視頻、設計圖等資源,方便跨年級教師使用;利用廢舊材料,降低成本。聯系家長提供廢舊電子產品(如廢舊手機充電器、舊玩具等),經教師改造后,成為學生的實驗材料;建立評價指標。在原有評價工具基礎上,增加對學生的創造性、合作能力、表達能力等方面的評價。
五、結語
學生通過參加研究性學習和創新實踐,提高電路知識的學習水平,以及在工程思維、合作學習、解決問題等方面的能力。學生在真實任務情境中學習,將課堂知識與生活緊密聯系,通過合作設計制作出具有實用性的電路模型。在實施過程中,學生遇到工程思維挑戰、跨學科學習挑戰、實驗材料費用挑戰和評價挑戰,通過改進策略提高效果,激發了創新潛能,為未來的學習和生活打下基礎。
【本文系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5年度立項課題“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科學學業述評優化研究”的部分研究成果,課題編號:2025ZCJY02】
參考文獻
[1]王丹.依托PBL開展小學科學學習活動的設計與實施[J].上海課程教學研究,2023(Z1):77-84.
[2]冉蕾.基于學生核心素養的小學科學單元主題實踐課程策略[J].教育科學論壇,2022(23):35-38.
[3]吳月珍.核心素養下小學科學趣味課堂構建策略[J].學苑教育,2022(8):19-21.
[4]許佳.基于科學素養的小學科學教學策略:以《點亮小燈泡》一課為例[J].試題與研究,2021(30):171-172.
[5]吳秋影,趙秋燕,高翔.學習進階理論下小學科學單元整體教學設計:以《簡單電路》單元為例[J].教育與裝備研究,2021(7):5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