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教育改革的持續推進,小學作為履行國家職能、為社會培養優質人才的關鍵機構,加強小學科學教學的重要性越來越凸顯。很多小學都在嘗試通過“雙減”政策的穩定執行來提升對教育環境的適應能力,其中小學科學“教學重構”是大多數學校在教育“雙減”中做好科學教育加法的嘗試。本文分析了“雙減”政策的概念,探討了“雙減”背景下小學科學“教學重構”過程中遇到的阻礙與挑戰,并嘗試提出了支撐教育管理工作高質量發展的小學科學“教學重構”對策。
〔關鍵詞〕" 小學科學;教學重構;分析
〔中圖分類號〕" G424"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1674-6317" " (2025)24" " 0034-03
素質教育改革背景下,“雙減”政策的落實對小學教育工作發展的影響越來越顯著。然而,一些小學的科學教學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作用,設置的教學流程與學生的實際生活場景相脫節,已無法滿足新時代教育工作長遠發展的需求,推進“雙減”政策落地已成為優化教學體系、提升課堂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然而,不少小學在推進科學教學工作重構時存在諸多問題,想要進一步優化小學科學教學體系,滿足減負增效的教學需求,需要設置合理的教學單元,發揮出教學材料的組合效應,實現教學相長的發展目標。
一、“雙減”背景下教學存在的問題
“雙減”政策的主要目標是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緩解家長的經濟負擔。一切教育工作的執行都是為了促進小學生的全面發展,隨著“雙減”政策在全國各地教育機構的穩步推進,正不斷優化中小學課堂的課后服務工作,為學生創造自主實踐的教學環境,讓學生在實踐操作中獲得經驗。“雙減”政策背景下,教師要保障課堂教學水平,密切關注學生的生活狀態,滿足學生和家長提出的教育需求。教學課堂安排除了完成基本學科類教學工作外,還要積極組織展開學生感興趣的文體類、音樂類、科普類等相關教學活動,在小學內部組織成立多樣化的教學社團,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建立社團小組。小學科學工作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在“雙減”政策背景下,小學科學教師的教學設計,應力求改善教學環境,推進新教學策略的穩步實施。
(一)教學活動缺乏前瞻性
一些教師在科學教學設計中,忽視了學生超前概念應用的重要性,未掌握學生的認知能力和學習規律,設置的實踐教學材料對學生缺乏吸引力,受到學生傳統固有認知觀念的局限,難以打破傳統課堂教學時間與空間的束縛。在教學活動設計中,仍然以教師的個人思維為主,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科學難題時無法對號入座,忽視了學生對教學活動提出的意見和想法。一線教學工作缺少有效的參考依據,學生個體之間科學素養存在明顯差異,未實現超前概念與教學設計之間的相互連接,對學生已經掌握的科學知識認識不清,在教學安排上局限于傳統教材內容,影響了課堂教學設計的廣度與深度。
(二)實踐環節缺乏生活化
雖然許多教師已逐漸認識到實踐教學的重要性,但在教學環節安排上仍然存在缺乏生活化的問題。一些小學在科學教學課堂的安排上,將教學重點集中在教材內容的輸出上,未發揮學生自主思考的積極性。在教學設計中,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作用,搭建的教學場景與實際生活相脫節,學生在知識吸收與學習中承受著較高壓力,難以滿足“雙減”政策的教育要求。教師設計的教學環節,未發揮出教師自身的啟發引導式作用,為學生預留的自主思考時間嚴重不足,忽視了學生自主探究的重要性。學生在吸收知識中,缺乏集體討論、自主實踐的機會與平臺;教師未充分考慮實踐教學任務的安排與調整,傳統的理論灌輸容易引發學生的逆反心理,使其逐漸喪失對科學知識學習的興趣。
(三)教學問題缺乏引導性
教師受到傳統教學模式的局限,在教學問題設置中忽視了學生自主探索的重要性,不適應學生科學思維發展需求,教學問題設計與學生的興趣愛好不符,問題信息從教材中提取,忽視了教學內容的延伸與拓展。與此同時,教學問題缺乏針對性和實用性,未考慮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難以發揮出教學問題的引導性作用。教師在課堂上,也沒有為學生提供自主動手實踐的機會,學生對科學技能的掌握不牢固,致使部分學生逐漸喪失對科學知識探索的興趣。
(四)課后服務缺少信息支撐
受到傳統課堂教學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學生無法長時間針對某一科學現象進行觀察,教師往往忽視了課外實踐探究的重要性,學生的知識吸收局限在傳統灌輸式理論教學中,挫傷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課后服務工作開展面臨的關鍵問題在于,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水平不足,學生缺少獲取科學知識的渠道,課后服務工作流于形式,學生失去自主探索的樂趣。在教學任務設置上,要求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掌握必備的科學技能,忽視了課后服務期間圍繞課程標準設置的延展性實訓活動,線上豐富的實訓教學資源得不到有效利用,教學內容局限在科學教材中,難以滿足學生的深層次發展需求。
二、用“教學重構”嘗試“做好加法”
(一)小學科學教學活動重構
“雙減”政策背景下小學科學“教學重構”需要重視對學生超前理念的塑造,一系列教學活動的設計都需要圍繞學生現有的科學經驗,要通過前瞻性的教學引導,總結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對科學事物和現象的看法。只有了解學生當前的科學思維模式,才能制定出有針對性的科學教學計劃。課堂教學活動設計應始于超前概念,教學活動和教學內容的安排要滿足學生的真實需求,只有了解學生的學習意愿,才能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重新進行教學活動調節。
例如,在青島版科學四年級下冊“地球”相關內容教學設計中,教師通過調查與跟蹤了解學生對地球這一概念的掌握情況,得出結論:“地球是圓的”已經成為學生的腦海中的常識。因此,在教學設計過程中教師可以直接通過多媒體課件的應用,向學生展示天宮1號傳輸的地球照片,從宏觀上拓寬學生的眼界。學生在了解“地球是圓的”這一概念的同時,認識到地球是一顆行星體。為了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教師可以創建實踐教學場景,假設無法看到航天設備拍攝回的照片,如何在地球上根據現有的生活經驗去證明地球是圓的。用簡單的問題引發學生的頭腦風暴,讓學生自主進行問題思考,不斷探究生活中的科學信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二)小學科學實踐環節重構
在“雙減”政策背景下,小學科學知識要在生活過程中進行延伸與應用,科學教育要從學生的日常生活入手,將自然社會和人類關系融入學生的經驗積累,引導學生主動探索科學信息,善于從科學的思維角度發現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教學實踐環節設計,要注重生活化情境的展現,將教材中不同的教學環節進行融合與重組,在保證教學效率的同時,提高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每個教學環節,都可以讓學生單獨進行學習思考,將重復煩瑣的教學步驟,以簡單的思路展現在學生面前。生活化教學場景的構建,要讓學生在自主探究中掌握科學知識,引導學生觀察科學實驗中的前后變化。在教師的有意引導下,學生自主探究科學答案,實現減負增效的教學目標。教師要踐行“雙減”政策的精神,將復雜煩瑣的知識信息融入學生的日常生活場景,避免學生對知識學習產生抵觸心理。
例如,在青島版科學三年級上冊“水”相關知識教學過程中,教學環節的安排需要巧妙地將科學概念與學生自主實踐有效結合,教學過程環環相扣,在幫助學生解決科學問題的同時,不斷引導學生進行新科學知識的探究。教師想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就要促進學生的創新思維發展,將整堂課的各個教學環節進行重新整合,保證課堂教學流程的整體性,幫助學生解決生活中的真問題,提高學生參加科學教學的積極性。為了確保“雙減”政策的有效落實,在課后作業設計的過程中,教師要按照學生的實際生活習慣,設置每日整理、每日展示、每日活動等教學任務。在作業內容上“做減法”,在作業任務質量上進行創新,改變傳統的課后作業形式與內容,激發學生自主探索的欲望,讓學生擁有在生活實踐中學習科學知識的機會。
(三)小學科學教學問題重設
在“雙減”政策的不斷推進下,小學科學教學工作要實現提質增效、減負增效的發展目標,在教學問題上提出關注學生的思維發展動態,發揮教師的科學思維引導作用,確保科學教學工作以問題為起點,引導學生在問題探究中進行思維訓練。教師要以提高學生科學思維能力為核心,在科學自主探究中選擇開放性的實踐問題,加強學生對生活中科學理念的認識與了解。只有強化學生的生活認知,才能引導學生自主分析生活中的科學問題。教師可以從感性、回憶、理解、分析等多個提問方式入手,設計問題串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助力學生高階思維能力的形成。
例如,在青島版科學三年級下冊“空氣有質量嗎”的教學講解過程中,通過上一節課的探究性作業安排,學生已經基本得出結論:空氣是有質量的。教師在教學引導中,可以提出問題“你能通過什么辦法來證明空氣有質量?”學生集思廣益,圍繞這一開放性問題進行綜合探討。在互動與探究的過程中,教師提出第二個問題“用什么工具可以對比空氣的輕重?”必要時,還可以通過多媒體課件向學生展示蹺蹺板、氣球等圖片,提高學生的自主探究欲望,達到減負增效教學效果。
(四)小學科學課后服務重構
課后服務會直接影響教學質量。小學科學作為綜合性較強的實踐課程,是小學生掌握科學知識、形成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徑。在小學科學教學設計中,許多教學內容都需要突破傳統課堂時間與空間的限制,鼓勵學生在學習期間長期地觀察并記錄與實際生活密切相關的科學現象。可以將學生的實踐流程以課程日記的方式記錄下來,確保學生學習的科學知識能夠應用在實際生活中,并通過課后服務,將這一要求落到實處,彌補傳統課堂教學的不足之處。教師要將課后服務與科學教學緊密結合,不斷提取有價值的活動信息,對學生的課外探究活動程序做好統籌安排,通過現代信息科技的有效應用,指導學生有計劃、有目的地開展課外實踐活動。教師要打破傳統課堂教學時空的限制,為現代小學科學“教學重構”提供多種形式的延展活動。課后服務要與現代信息科技緊密結合,培養學生的創新應用能力。在線上教學知識吸收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掌握技術、工程、數學、科學等相關知識,運用在實際生活中。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能夠為學生創建良好的實踐環境,幫助學生對生活中常見的科學問題進行觀察與思考,可以運用圖片引導、微課視頻等多種形式,利用好課后服務的機會,帶領學生近科學,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
三、結語
“雙減”政策的落實,對于深化教育體系改革、精準進行教學引導和提升小學科學教學質量發揮著積極作用。面對不斷增長的實踐育人需求,教師要優化小學科學課堂教學體系,保證“雙減”政策得到有效貫徹。當下,許多小學正在積極尋求小學科學“教學重構”的新路徑,將“雙減”政策作為實踐教學設計的重要推手,突破傳統教學課堂時間與空間的限制,提升小學科學綜合教學質量。展望未來,小學科學“教學重構”還需在實踐探究和精神引領等多方面加大力度,并配合完善的課堂管理體系,推動“雙減”政策在小學科學教學的落地實施。
參考文獻
[1]陳進敏.聚焦“雙減”減負提質:“雙減”背景下小學科學教學策略探究[J].名師在線,2025(5):66-68.
[2]楊文琴.“雙減”背景下小學科學大單元教學設計的實踐探索:以《水滴的旅行》為例[J].新教師,2024(10):61-62.
[3]平超.“雙減”背景下的小學科學實驗教學項目化實踐[J].天津教育,2024(25):108-110.
[4]朱芙蓉.“雙減”背景下基于合作學習的小學科學教學策略[J].智力,2024(24):188-191.
[5]施越男.“雙減”背景下小學科學教學策略[J].新教育,2024(23):8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