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的風掠過庭前桂花,倏然染上一縷清寒?!对铝钇呤蚣狻吩疲骸熬旁鹿?,露氣寒冷,將凝結也。”寒露時節,北斗星柄指向辛位,天地陽氣漸收,陰氣漸長,白露為霜,秋聲漸老,夜里抬頭,銀河像被秋水洗過,更淡更遠,低頭,草葉上已結出一顆顆“冷淚”,觸手微涼,卻不至成霜。古人把這段光陰叫“寒露”——露水先白而后寒,是秋最深處的低語。
中國傳統醫學把寒露歸入“五時”之“秋三月中”。秋屬金,金氣肅降,主收、主燥;寒露一過,燥金之氣從“溫燥”轉為“涼燥”。肺為嬌臟,喜潤惡燥,最怕這一股“涼且干”的風。此時節,人體陽氣繼續內收,滕理漸閉,血脈趨緩,像樹木把綠收進年輪,準備“冬藏”。若收得不好,外寒與內燥夾擊,肺先失守,繼而鼻、咽、皮膚、大腸皆報警。于是《黃帝內經》提醒:“使志安寧,以緩秋刑?!币痪湓?,把情志、作息、飲食都點到了——安寧,才能與肅殺之氣兩不相傷。
每年一到寒露,門診里最常見三樣主訴:咳、干、瀉。咳,是涼燥襲肺,咽喉一癢,連咳三五聲,無痰或少痰,像枯葉刮過鐵皮;干,是津液被秋風抽走,鼻腔干到結血痂,皮膚一撓一道白痕;瀉,是“秋瓜壞肚”,夏天貪涼埋下的雷,此時陽氣一收,脾陽轉弱,晨起便急,便質清稀。再深究,根子多在“肺脾”兩臟:肺失宣肅,不能布津;脾失運化,水谷不分。涼燥在外,里虛在內,于是“小病”也來了精神。
若把人群按年齡與性別細細劃開,寒露的刀鋒各有偏向。
孩童稚陰稚陽,肺常不足,最易發“過敏性咳嗽”或“秋季腹瀉”。父母須記八個字:暖背、潤咽、少糖、多酵。每日晨起,用掌根沿孩子脊柱兩側,從尾骶搓到頸根,搓紅為度,升一身之陽;午后以雪梨半個、南杏仁10粒、陳皮一小瓣,燉水300毫升,微溫代茶飲,潤肺不礙脾。運動選“拋沙包”或“跳格子”,在太陽地里玩至微汗,借天陽化濕,也順勢收神。
于陽氣正旺的青少年而言,最忌“熬夜+冷飲”。寒露后,房間空調仍開到18攝氏度,凌晨一點還在打游戲,第二天便可能喉痛如刀割。因此,須注意“吃果不吃瓜”——把西瓜、哈密瓜換成石榴、甘蔗;把深夜擼串改成“當歸生姜羊肉面”:羊肉2兩、當歸3克、生姜5片,下鍋氽水,去膻后加醬油、蔥白燜熟,澆在蕎麥面上,既補陽又不上火。運動推薦“夜跑”改成“晨跑”,待太陽露頭,陽氣隨天陽一起升發,毛孔開合有度,不至“汗出當風”。
對中年男性來說,四十陽脈衰,若應酬較多,需注意“涼燥+酒濕”。若是晨起第一口痰黏在喉壁,咳不出咽不下,則需一方“橘絡普洱茶”:橘絡3克、普洱3克、山楂2克,沸水沖,悶5分鐘,化濁膩、疏肺脾。可嘗試“逆腹式呼吸”,以助肺肅降、助胃通降:走路時吸氣鼓小腹,呼氣收小腹,每十步一循環,把橫膈膜練成“自帶按摩器”。周末,可帶家人去郊外“撿秋”——拾橡子、摘板栗,蹲起之間,腎氣得溫,肝氣得疏。
中年女性的“秋燥”一來,最先表現在“干”。此時,最忌亂“貼秋膘”,一味羊肉、花椒、肉桂,吃得上火,反而耗陰。這時,中年女性朋友可來一味“沙參玉竹豬腱湯”,既補陰又不滋膩:北沙參、玉竹、麥冬等配以豬腱子肉半斤,隔水燉2小時,湯色清亮,入口甘潤。睡前熱水泡腳,水中加一把菊花、三滴佛手柑精油,泡到微微發汗,引火下行,也引陽入陰。運動可選“八段錦”第六式“兩手攀足固腎腰”,早晚各7遍,護住帶脈,秋泄自然止。
老人陽衰陰涸,最怕“寒露風”誘發老慢支、冠心病。寒露時節,可行晨起“3個三分鐘”:醒后靜躺三分鐘、坐起垂腿三分鐘、站立扶床三分鐘,讓血管避開“清晨峰”。早餐可用“百合核桃粥”,鮮百合、核桃仁和粳米熬至米油浮面,潤肺且固腎。上午10時陽光最好,老年朋友可帶一把小木梳,在小區長椅上“梳頭皮”,從前發際梳到后發際,一百下,督脈、膀胱經一并疏通,腦供血充足,眩暈自減。若夜尿多,用艾灸盒溫灸關元、命門各十五分鐘,灸后喝半杯溫牛奶,既助眠又護心。
“藥王”孫思邈說:“安不忘危,圣人預戒?!焙妒乔镏D折,也是冬之門檻。人在此時,不必與肅殺較勁,只需順著“收”字,把陽氣、陰津、情志一并收入丹田,像農夫把最后一捆稻穗扛進倉廩,心里踏實,身上也就暖和。愿您在薄涼的清晨,喝一口潤潤的湯,披一件舊舊的外套,把肺擦亮,把脾暖透,然后抬頭看雁字橫天,知道那是最溫柔的提醒——天寒露重,望君珍重。
(作者系廣西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主治醫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