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三日,天高云淡,又是一年抗戰勝利紀念日。街頭巷尾的國旗獵獵作響,電視里重播著閱兵儀式的錄像,老者胸前的勛章在陽光下閃著微光。八十載春秋掠過,那段血火交織的歲月已沉淀為民族記憶的基石。
紀念館中,一群少年屏息駐足于褪色的照片前——那是1945 年9 月3 日,神州處處爆竹聲如沸,素來沉毅的農人也綻開了笑顏。有老者喃喃道:“那天,我父親一口氣走了三十里路,就為看看勝利的模樣。”勝利的模樣究竟如何?或許是街頭飄揚的標語,或許是人們眼中久違的光亮,又或許是積貧積弱的民族第一次真正挺直的脊梁。
紀念大會上的發言人多方闡釋“抗戰精神”,曰“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曰“百折不撓、堅忍不拔”,曰“不畏強暴、自立自強”。言辭鑿鑿,自是正理。然則臺下稚子或許不解:硝煙散盡多年,為何仍要年復一年喚醒這段記憶?
答案或許藏在那位九旬老兵顫抖的軍禮中,藏在教師帶領學生誦讀抗戰家書的課堂上,更藏在每一個平凡人于各自崗位上的堅守之中。抗戰精神非僅歷史課本里的鉛字,而是流淌于民族血脈中的基因。它教人知道:最黑暗的時刻,恰是星火最易燎原之時;最艱難的境遇,往往鍛造最堅韌的品格。
今人重溫九三,非為咀嚼苦難,更非延續仇恨,而是要從勝利的源頭汲取前行之力。當下世界仍不太平,無形之戰無處不在——科技突圍是抗戰,文化傳承是抗戰,守護山河亦是抗戰。時代變了,戰場變了,但那股“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擔當,“萬眾一心”的團結,依然照亮著前路。
暮色四合,紀念活動漸散。廣場上的火炬卻被依次點燃,猶如八十年前勝利的消息,一站接一站地照亮了整個中國。少年手中的國旗在晚風中飄揚,他們或許尚未完全明白這個日子的全部重量,但眼中已映出星火。
勝利日的燈火年年點亮,不是為了凝固歷史,而是為了照亮未來。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長征,而抗戰精神便是那支永不熄滅的火炬,指引著一個民族在歷史的波濤中不斷前行。
2025.9.3 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