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序
東坡先哲,千古一人也。其才震宋宇,其德潤黎元,其風骨昭后世。余慕先哲久矣,遂以《水調歌頭》為體,循先哲生平脈絡,綴成七闋:或述其一生磊落,或憶其家世啟蒙,或嘆其宦海浮沉,或頌其惠民遺愛,或贊其藝苑華章,或惜其晚年歸程,終仰其千秋風骨。
七詞皆循《詞林正韻》,字句間惟愿追先哲之跡、傳先哲之神——記其“年少氣軒開”之姿,感其“不改丹心磊落”之節,敬其“困蹇尚憂國”之情,慕其“藝苑四絕兼具”之才。非敢謂盡傳先哲風采,實乃抒心中敬仰之忱。今呈此作,盼與同好共憶東坡、共仰風骨。
歲在乙巳秋月于彭城悟得軒高潮謹識
一、水調歌頭·述東坡不凡一生
岷峨鐘秀色,孕此棟梁材。子瞻名動京洛,坡號自悠哉。嘉祐龍門登第,景祐祥光映蜀,年少氣軒開。六六經塵海,終殞晉陵臺。
詩萬首,文千卷,藝四偕。標新宋韻,百代英傑第一才。縱使宦途多舛,不改丹心磊落,浩氣貫云陔。青史銘芳跡,風骨后人懷。
(詞林正韻)
注釋
①岷峨:岷山與峨眉山,代指蘇軾故鄉四川。
②嘉祐龍門登第:指蘇軾于嘉祐二年(1057年)考中進士,“龍門”喻科舉登第。
③ 六六: 指蘇軾享年六十六歲(1037-1101)。
④晉陵臺:晉陵為今江蘇常州,蘇軾病逝于此處,“臺”為敬稱,代指其逝世之地。
⑤藝四偕:指蘇軾詩、詞、書、畫四藝皆精。
⑥云陔:高空,喻浩氣之高遠。
二、水調歌頭·憶東坡家世啟蒙
老泉文聲振,慈訓育堅貞。眉山晴晝呈瑞,年稚《春秋》精。弱冠弟昆赴闕,歐叟驚嗟避席,才俊壓群英。丁母艱歸蜀,再試又題名。
承先學,傳雅韻,沐書馨。范滂風節,自幼深植腑心銘。靈慧豈唯天授,更仗親闈誨導,根柢始功成。少壯懷鴻志,云路待飛騰。
(詞林正韻)
注釋
①老泉:蘇軾父親蘇洵,號老泉,北宋散文家。
②年稚《春秋》精:指蘇軾幼年便精通《春秋》。
③ 弱冠弟昆赴闕:弱冠(二十歲)時,其弟蘇轍隨兄長蘇軾(“昆”指兄長)赴京城(“闕”代指朝廷)應試。
④歐叟:指主考官歐陽修,“避席”是歐陽修因賞識蘇軾才華而起身致敬的舉動。
⑤丁母艱:古代稱遭母喪為“丁母艱”,蘇軾考中后因母親去世歸蜀守喪。
⑥范滂:東漢名臣,以正直敢言、不畏權貴著稱,蘇軾幼年仰慕其風節。
⑦ 親闈:父母居所,代指父母(此處特指蘇洵與程夫人)。
三、水調歌頭·嘆東坡宦海風波
鳳翔初展步,逸志輔朝綱。怎堪新法紛擾,祈請別朝堂。杭郡開渠通水,密邑彎弓御寇,徐地護堤防。烏府陷冤獄,囹圄意徬徨。
謫黃州,耕僻壤,賦宏章。赤壁雙賦,浩氣直欲破穹蒼。宦海驚濤難測,塵世榮枯無定,素愿未曾忘。困蹇尚憂國,翰墨訴情長。
(詞林正韻)
注釋
①鳳翔初展步:蘇軾初仕為鳳翔府簽判,是其仕途起點。
②新法紛擾:指王安石變法引發的朝堂爭議,蘇軾因反對新法請求離京。
③杭郡開渠:蘇軾任杭州通判時,主持開鑿運河、疏浚西湖(后筑蘇堤)。
④密邑御寇:蘇軾任密州知州時,曾組織百姓抵御盜賊。
⑤ 烏府陷冤獄:“烏府”指御史臺,代指“烏臺詩案”,蘇軾因詩獲罪入獄。
⑥赤壁雙賦:指蘇軾謫居黃州時創作的《前赤壁賦》《后赤壁賦》。
⑦困蹇:困頓艱難。
四、水調歌頭·頌東坡惠民遺愛
再守錢塘郡,善政解時危。賑災平糶施藥,醫疾濟民疲。罷去萬花繁會,免卻黎元勞費,恩澤潤杭畿。惠州捐修路,儋耳鑿泉滋。
啖丹荔,施文教,惠邊陲。同欽黎漢,海角一媼感仁慈。每至其邦興利,不計孤臣榮辱,百姓刻深碑。千載思賢德,遺愛與天齊。
(詞林正韻)
注釋
①再守錢塘郡:蘇軾曾兩次任職杭州(錢塘為杭州古稱),第二次任知州時政績尤著。
②平糶:官府平價出售糧食,以緩解災荒時的糧價上漲。
③萬花繁會:杭州舊時春日花會,耗費民力,蘇軾任上廢除。
④杭畿:杭州及其周邊地區。
⑤ 儋耳:今海南儋州,蘇軾被貶此處時,曾鑿井引水、傳播文化。
⑥海角一媼:指蘇軾在海南時,當地老婦因受其恩惠而感念其仁慈(事見蘇軾詩文記載)。
⑦遺愛:官員離任后,百姓對其留下的恩惠的懷念。
五、水調歌頭·贊東坡藝苑華章
詩承李杜韻,筆底起風雷。銅弦鐵板高唱,江浪涌潮回。詞破五朝柔靡,開就雄豪新境,聲震九霄巍。《寒食》帖稱圣,枯竹映清輝。
丹青繪,《志林》著,哲思揮。《易傳》《書傳》深邃,妙理啟心扉。藝苑四絕兼具,才情縱橫無匹,千古罕相追。翰墨遺芳久,光彩耀文闈。
(詞林正韻)
注釋
①銅弦鐵板:代指蘇軾豪放詞風,古人以“抱銅琵琶、執鐵綽板”唱豪放詞。
②五朝柔靡:指晚唐、五代至宋初詞壇的柔婉風格,蘇軾開創豪放詞派打破此格局。
③《寒食》帖:蘇軾行書代表作,被譽為“天下第三行書”,因內容寫寒食節的凄涼境遇而得名。
④《志林》:蘇軾晚年著作,收錄其雜記、評論,蘊含深刻哲思。
⑤《易傳》《書傳》:蘇軾研究《周易》《尚書》的著作,體現其學術深度。
⑥藝苑四絕:指詩、詞、書、畫四藝。
⑦文闈:文壇。
六、水調歌頭·惜東坡晚年歸程
北赴歸鄉路,暑癘犯孱軀。運河舟上遺話,深悟見真如。六六華光消黯,徽帝禁章難掩,珪質豈容污。孝宗崇褒典,文忠煥簡牘。
歷霜霰,經險壑,志恒殊。夙懷磊落,縱遇危難神長蘇。瀕逝猶含禪慧,勘破塵間榮苦,心境越凡途。此去應無疚,浩氣永昭初。
(詞林正韻)
注釋
①暑癘:夏季的疫病,蘇軾晚年從海南北歸時,因暑疾病逝。
②孱軀:衰弱的身體。
③真如:佛教術語,指事物的本質、真理,此處喻蘇軾晚年對人生的通透領悟。
④徽帝禁章:宋徽宗曾下令禁止傳播蘇軾詩文,“禁章”指被禁的作品。
⑤ 珪質:以玉(珪)喻蘇軾高潔的品性。
⑥ 孝宗崇褒典:宋孝宗即位后,為蘇軾平反,追謚“文忠”,“煥簡牘”指其榮譽載入史冊。
⑦ 霜霰:比喻人生中的磨難。
七、水調歌頭·仰東坡千秋風骨
一生經百折,浩氣貫長虹。居官堅守仁政,隨處有遺蹤。詩若綺思泉涌,詞似驚濤拍岸,翰苑冠群雄。丹墨蘊清趣,大愛融心中。
承唐律,開宋調,振筆鋒。當朝八彥翹楚,文脈續無窮。縱使光陰流轉,依舊聲名遠播,四海慕宗工。千古東坡子,風范永推崇。
(詞林正韻)
注釋
①浩氣貫長虹:形容浩然正氣直沖高空,氣勢磅礴。
②翰苑:代指文壇、文人圈子。
③丹墨:代指書法、繪畫,此處泛指蘇軾的藝術創作。
④ 承唐律,開宋調:指蘇軾繼承唐詩的格律傳統,開創宋詞的新風格(尤其豪放派)。
⑤ 八彥:指宋代八位才華出眾的文人(此處為泛指,強調蘇軾在當時文壇的頂尖地位)。
⑥ 宗工:指在文學領域造詣極高、被奉為宗師的人,此處特指蘇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