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1月6日,“樹美德文明風做厚道山東人”山東道德榜樣禮贊活動在“好人之城”龍口舉行。在熱烈的掌聲中,一位英俊高大的龍口籍小伙登上了領獎臺。他就是榮獲“第十三屆中國青年志愿者優秀個人獎”的龍口蛟龍公益應急救援隊隊長王濟人。在這莊嚴的時刻,王濟人激動地說“這個榮譽屬于團隊。沒有這個團隊,哪有我的今天”。六年來,王濟人帶領蛟龍救援隊實施地震搶險、臺風救災、山火撲救、水域救援,道路施救、失蹤人員搜救,他的足跡從龍口到煙臺,從北京到河北,從河南到遼寧,哪里有險情就往哪里去,始終堅守“救一個,再多救一個”的宗旨。在志愿服務、見義勇為的道路上奮勇前行,被譽為“濟世救人的拼命三郎”。
王濟人,1981年生,中共黨員。從小崇尚英雄,喜歡看《戰斗英雄任常倫》《智取威虎山》等英雄小人書,更喜歡看《黃繼光》《邱少云》等英雄電影故事片。在他幼小的心靈里,英雄人物的形象深深地扎下了根。初中時,他學習雷鋒做好事,曾被共青團山東省委授予“學雷鋒十佳好少年”的榮譽稱號。
2008年,王濟人曾瞞著父母獨自乘飛機趕到四川汶川地震災區,自愿為前往震區采訪的新華社記者開車。在11天的救援中,他轉移群眾30多名。這次汶川地震的救援行動,讓他親眼看到了地震災害給災區人民帶來的巨大傷害,意識到在災情面前個人的力量實在太渺小。
王濟人是龍口市汽摩協會會員。2017年,他曾與朋友結伴騎摩托車去歐洲旅游,當騎行到俄羅斯時,他不慎摔倒。在他需要幫助的時候,三名俄羅斯人停下汽車,將摩托車和他一同扶起。這讓身在異國他鄉的王濟人特別感動,心中突然萌生了一個大膽的想法,能否成立一個專門的救援隊?這可以救助更多的人,甚至是生命!
回國后,王濟人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了愛人,得到了愛人的堅定支持。
當時的龍口市汽摩協會只有三四十人,王濟人將自己有意創辦救援隊的事情跟隊友們一說,竟然意外地得到了大家的一致響應。這個隊伍當中有退伍軍人,有共產黨員,有個體私營者,有上班族。于是,2018年“龍口市蛟龍公益應急救援隊”誕生了。
王濟人說,我要把志愿服務當成一項事業來做,只有將隊伍發展壯大,擁有更多的救援裝備,才能在志愿服務,搶險救援時施救更多需要救助的人。幾年來,隨著媒體對王濟人及其團隊事跡的報道增多,志愿參加蛟龍救援隊的志愿者越來越多,隊伍不斷壯大,現已發展到310人。其中特勤人員85人、中共黨員45人、退伍官兵62人;陸續有社會團體及愛心人士向救援隊贈送救援裝備。目前,救援隊已擁有救援車,自備的作業車,拖車,運兵車,裝備車,雅馬哈快艇等完整的救援設備。這也讓蛟龍公益應急救援隊在志愿服務、搶險救災中展現出強大的團隊力量。
王濟人把志愿服務、濟世救人當成本職工作,每天都在堅守崗位,處理來自四面八方的各種應急事件。
2020年12月19日11時30分,戶外運動愛好者姚吉磊和驢友們在攀爬龍口萊山一個陡峭的山坡時,不慎跌落到20多米深的懸崖,情況十分危急!驢友們見狀,趕緊放繩子要把他拉上去。此時姚吉磊壓根不敢活動,稍微一動,渾身就鉆心般疼痛。但求生的欲望讓他顧不得疼痛,他用力抓住繩子,忍著劇烈的疼痛,向上艱難地爬了二十多米,終于上去了。
而接下來如何下山卻成了一道難題。沒有擔架,沒有救援設施,又在大山深處。傷者已是疼得滿頭大汗,身體極度虛弱。這時一位驢友撥通了“蛟龍”救援隊王秀瑛的電話,請求救援。
王濟人得知情況后,立即向隊員發出救援指令,30分鐘后,第一批救援隊10人,帶著擔架及傷者護脖專用頸托出發了。14時30分志愿者帶著沉重的救援裝備和擔架,來到現場。
救援隊員動作熟練地把頸托固定好傷者的脖子,把人抬到擔架上,蓋上保溫毯,然后把人再次固定好,左右兩邊各三人抬起傷者。這時下山的路崎嶇陡峭,狹窄,很多地方只容一人通過。到了該攀爬時攀爬,該手腳并用時手腳并用,小心翼翼通過了一處處逼仄之地。六個人攀上爬下,其艱難程度可想而知。救援隊員展現了高超的專業素質和堅韌不拔的毅力,100米,1000米,5000米……實在抬不動了就換人,救援隊員們分工明確,有人在旁邊指揮,有人在前面探路。王秀瑛一直與傷者交流,讓患者保持清醒。因為是頸椎粉碎性骨折,每當右邊擔架比左邊低時,傷者馬上就會疼得哇哇大叫,這時救援隊員便馬上調整擔架姿勢,以此減少傷者痛苦。但這也增加了難度,畢竟是崎嶇的山坡,高低不平,要保持平衡難度很大。
救援隊員抬擔架的手酸了,使不上勁,他們就把帶子綁在擔架上,另一頭套在肩膀上,有人摔倒了,馬上爬起來,繼續抬。16時30分,與王濟人組織的第二批14名救援隊員匯合,接力救援。直到天黑,終成功將傷者送往醫院。
2022年6月28日晚8時45分,王濟人接到招遠市應急救援電話,一位60多歲老大爺推著三輪車過界河時,被突如其來的泄洪擋住了。隨著洪流的快速下泄,老人瞬間被沖到一個雜草堆中,情況十分危急,必須采取緊急救援措施。王濟人撂下電話,立即組織隊員孫安陽、李念俊、杜俊明,周文濤等九人組成救援隊迅速出發,帶上30匹馬力的救生艇前去救援。
到了界河現場,已經是晚上9點多鐘。在探視燈照射下,發現草堆上有一亮點,影影綽綽的,依稀可見。這時河流洶涌,老人所在的草堆隨時有可能被沖散。王濟人立即安排兩個救援隊員身著救生衣,駕駛快艇,向著河流中的那個草堆駛去。為了確保一次性救出老人,他們在水面上先演練一次,用前進擋將快艇頭部接近草堆,然后用倒擋退出救援位置,避免快艇被雜草纏住。接著直接靠近草堆,成功將老人救出。
近幾年來,每當暑季來臨,全國各地來龍口東海度假旅游的游客絡繹不絕。凡是來東海的游客,無一不是沖著大海來的。他們在水里游玩,或游泳或戲水,盡情享受大海的樂趣,但也有個別喜歡冒險的游客,稍不留意,就會越過警戒線,每年幾乎都有意外事故發生。于是,王濟人決定蛟龍救援隊每年從6月到10月份,在海岸的月亮灣、月亮老人、炮臺、5號樓及王慧等五處旅游景點設立救護站,進行常態化安全巡邏,向游客宣傳安全常識,進行安全教育。
2023年7月17日傍晚,從河南老家來東海度假區游玩的一位老人,帶著孫子和孫女在月亮灣景區海邊游玩。不知不覺中,兩個小孩越過了警戒線,被海流沖向離岸四五十米遠的深水區。7時左右,王濟人和陳光彬,田福江三名蛟龍救援隊員駕駛救援艇在海面巡游。當他們來到東海度假區月亮灣景區附近的時候,遠遠地看到兩名在海中嬉鬧游玩的游客越過警戒線到了深水區,又發現壩頭方向有兩人呈現一沉一浮狀態,憑借著常年的海上救生經驗,救援隊員判斷兩個人應該是體力不支溺水了,便立即駕駛救援艇繞過警戒區通向兩人溺水區域,快接近的時候迅速拿出救生桿,拋向小男孩手里,這時小女孩的手也抓住了這個小男孩的肩膀。救援隊員一同將兩個小孩救起,然后向著安全水域駛去。這時上前救援的老人突然發生溺水,在這千鈞一發之際,救援隊員陳廣彬急忙轉身跳到老人身旁,將老人成功救起,挽救了三條鮮活的生命。
2023年7月,華北平原遭遇了一場罕見的暴風雨侵襲,引發嚴重水災,短短幾天之內,涿州市幾乎整個城市被淹沒在水中。街道變成河流,民房變成水塘,全市受災人數47萬余人,211個村進水,數萬民眾受困于疾風驟雨之中,家園被毀。災區人民的安危牽動著龍口蛟龍應急救援隊全體隊員的心。王濟人火速集結了一支具有水上救援經驗的22名志愿者救援隊,于8月1日凌晨攜帶救援裝備出發。
上午10點,他們接到北京房山區石樓鎮政府求援,吉羊村一農場因河道行洪積水無法通行,有15人被困房頂24小時。情況緊急!救援隊立即出動兩艘救援艇開展救援,經過40分鐘搜救將被困群眾15人全部安全轉移。當乘坐輪椅的大爺大娘一家五口見到他們時,激動得落下了眼淚。
下午2時,他們又接到河北省涿州市東仙坡鎮政府求援,救援隊立即趕赴東仙坡村施救,到次日凌晨0時30分,轉移被困人員185人。8月2日9時,已經人困馬乏的救援隊員正準備休息片刻,又接到東仙坡政府救援電話,全隊迅速趕到王家墳村開展救援。他們出動28艘次,安全轉移群眾108人。到下午3時,他們再次接到東山坡鎮政府救援信息,全隊轉到東山坡鎮107國道開展救援,安全轉運群眾120人。
2024年8月19日至21日,遼寧省葫蘆島市部分地區出現特大暴雨。建昌縣全域、綏中縣部分鄉鎮一度發生電力,通訊,交通中斷。8月20日下午,王濟人組織19名志愿者,出動四輛救援車,攜帶四艘救援艇等救援物資,于21日下午趕到建昌縣,并立即投入救援工作中。王濟人告訴筆者,水災地區大部分處于山區,水庫決堤后,洪水直沖地勢低的村落。我們的任務是參與災害排查、受困人員搜救轉移。由于馬路沖毀,山高人稀,受困群眾分散,只能靠兩只腿,翻山越嶺進入村落,再仔細摸排受困群眾。我們還參加了轉移群眾、轉運裝卸物資及房屋清淤的工作。餓了吃口方便面,困了在車上躺一會兒,歷時4天完成了跨省救援任務。
六年來,王濟人和他的蛟龍公益應急救援隊成功救援溺水者16人,救援龍口海域被困或漂流遇險群眾87人,打撈溺亡者31人;救援輕生人員35人,搜救走失老人和迷路走失兒童人員325位。赴河南鄭州參與抗洪救援,成功救援被困群眾700余人;義務為機關、企事業及學校近萬人次進行逃生演練和安全知識宣講。
2020年以來,龍口市蛟龍公益應急救援隊,連續被中共煙臺政法委授予“煙臺見義勇為先進群體”,榮獲山東省消防救援總隊、山東省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等單位授予的“十佳消防志愿服務組織”稱號,榮獲中國海上搜救中心頒發的“國家海上搜救獎勵”獎牌,榮獲共青團山東省委、山東省應急管理廳等單位頒發的“山東省黃河流域青年志愿服務集訓營技能比武”團體優秀獎;隊長王濟人于2021年榮獲共青團中央、中國青年志愿者協會頒發的“第十三屆中國青年志愿者優秀個人獎”,2025年1月6日在中共山東省委宣傳部、大眾報業集團舉辦、山東電視臺承辦的“樹美德文明風,做厚道山東人”頒獎典禮上被授予“山東道德榜樣”榮譽稱號。
王濟人作為擁有20年黨齡的共產黨員,姑終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崇高宗旨,引領著龍口蛟龍公益應急救援隊,以志愿服務、見義勇為的行動,踐行了“救一個,再多救一個”的宗旨,讓“蛟龍”這個響亮品牌,成為一面旗幟,一種精神,展現出頂天立地,勇于擔當的道德風范。王濟人無愧于濟世救人的“拼命三郎”的光榮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