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這樣定義生活教育:“給生活以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本文圍繞以下三方面闡述:“給生活以教育”——創設情景,體驗生活;“用生活來教育”——鏈接生活,豐富課堂;“為了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提升生活品質,規范意識。積極創設情景,融入生活,激發學生學習品德與社會課的興趣,達到預期的教育目的。
關鍵詞:品德與社會;生活;教育;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1 文獻標識碼:B 收稿日期:2016-03-18
作者簡介:胡紹龍(1975—),男,福建沙縣人,小學高級教師,專科,研究方向:品德與社會。
一、“給生活以教育”——創設情景,體驗生活
眾所周知,具體的形象可以使他們對外界的認知更加生動、形象。如果兒童想獲取更加豐富的知識和生活常識,就必須與事物具體的形象相結合,它們可以刺激兒童潛在的認知能力,從而使兒童獲得更加豐富的知識。
例如,我教學“規則有什么用”一課時,要上課了,我剛進教室,讓幾個學生在教室后面追逐嬉戲,此時,班干部在維持秩序,玩的學生就認為“真煩人,玩也要管” 。有的學生就會說:“上課請安靜,請遵守上課規則。”我借機引出課題:規則有什么用?學生聯系學校的方方面面聯想開去。最后達成共識:學校規則可以保證我們健康、安全、愉快地學習。規則是人們正常學習、工作和生活的保證。
生動形象的教育情景的創設可以深入兒童的心靈,并且能夠得到兒童的真誠認可,也會伴隨他們的成長,影響他們的一生。
二、“用生活來教育”——鏈接生活,豐富課堂
以往的教學往往是枯燥的,以品德與社會課為例,教師上課時只是一味給學生灌輸知識,學生也僅僅是被動接受知識,課堂難免會顯得空洞。其實,作為當代教師,必須轉變教學觀念,將生活引入課堂,使課堂教學生動、形象。
比如,我在教學“集體的力量”一課時,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引導學生進行體驗:四年級上學期,我班曾經在學校組織的運動會中取得了100米接力賽第二名、團體總分年級第一名的好成績。我抓住這一事例,引導學生暢談一下取得好成績的原因,使學生很快體會到,成績的取得是靠集體的力量,個人的力量是渺小的,只有集體的力量才是偉大的。
這樣,學生通過生活實例提高了認識,受到了教育。學生學得有興致,記得牢,加上親身體驗,促使學生的品德修養和道德的形成。
三、“為了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提升生活品質,規范意識
以前的思想品德課常常出現這樣的現象:學生知道了我們的祖國是偉大的,要熱愛祖國,但不知如何去熱愛;明白同學之間要友好相處、互相團結,但真正在一起時又不知怎樣做了,經常弄出一些矛盾來。新的品德與社會課恰恰針對這一弊端提出了改進措施:新的品德與社會課程要求教師通過行為指導、情況辨析等方式方法對學生加強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以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品德行為習慣。
比如說我在教學“同學之間”一課時,不僅使學生從理論上明確了同學之間該怎樣相處,還引導學生說說自己平時和同學相處時,遇到過哪些不知該如何處理的情況,請同學們幫助出出主意,幫助解決矛盾。有兩個學生經常吵架,原因就是他們在課桌上畫了一條分界線,只要有一個同學過了線,兩人就吵,班干部也管不了,這一次,其他學生來用本課所學的知識勸導兩人,問題解決了。大家真的學會了課下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與同學友好相處的方法。
良好的品德行為習慣內涵豐富,范圍廣泛,僅靠課堂教學是遠遠達不到要求的,只有通過感性的生活體驗才能達到育人的目的。因此,善于引導學生去體驗生活,恰到好處地點撥學生,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總之,我在品德與社會的教學中,始終以“生活即教育、教育聯系生活”的思想為指導,學習陶行知思想,讓我在2013年的教師技能大賽品德與社會科中獲得縣一等獎,收獲了成功。教師作為兒童活動的指導者、支持者和合作者,以“社會即學校、生活即教育”為指導,積極創設情景,激發學生學習品德與社會課的興趣,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好學、樂學,為孩子們創設一片求知的蔚藍天空。
參考文獻:
[1]何明花.轉變教學理念,提升學生能力——淺談新課改下思想品德課教學[J].中國校外教育,2014,(25).
[2]任 淼.我國中小學法制教育現狀及反思[J].現代教育管理,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