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1期
刊物介紹
本刊1981年創刊,是由中國科學院主管,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主辦的學術性期刊,為中國科學院科學出版基金資助期刊,由科學出版社出版。連續3度被 編入我國《中文核心期刊》為《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數據庫》、《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 來源期刊。 《水土保持通報》緊密跟蹤本學科的發展動向, 全方位及時報道有關最新科研及實踐成果, 積極引導和推動本學科及其實踐的快速發展, 具有較強的系統性、實用性和行業導向性。 主要報道土壤侵蝕、旱澇、滑坡、泥石流、風蝕等水土流失災害的現狀、預防監督、治理 經驗和效益及水土流失地區生態環境及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問題研究; 水土保持學科階段性 的理論研究成果以及計算機、遙感、系統工程、生物工程等新技術在水土保持科研及其實踐 中的應用; 國內外水土流失及水土保持研究新動態等內容。
水土保持通報
試驗研究
- 贛江上游平江流域降雨侵蝕力的時空分布特征
- 喀斯特地區不同降雨和植被覆蓋的坡面產流產沙特征
- 青藏高原凍融-水蝕凹陷對高寒沼澤草甸土壤呼吸的影響
- 模擬降雨條件下工程邊坡土壤磷素流失特征
- 高寒草原土壤有機碳礦化對水氮添加的響應
- 吉林省低山丘陵區地形因素對坡耕地侵蝕溝分布的影響
- 地表覆蓋對大豆田土壤水熱鹽及產量的影響
- 枸杞間作紅豆草對不同鹽漬化土壤水鹽運移及產量的影響
- 自然及管理因素對伊犁河谷草地土壤水分動態的影響
- 半干旱黃土丘陵區不同植被類型的土壤水分特征及其穩定性
- 內蒙古自治區達茂旗荒漠草原土壤水分對降水的響應
- 生物有機肥對土壤-水稻系統中Cd形態及遷移特征的影響
- 苦驢河上游小流域土壤侵蝕及其養分流失特征
- 2000-2015年鄂爾多斯高原生態承載力時空變化特征
- 6種水生植物及其組合對模擬污水中磷的凈化效果
水保監測與應用技術
- 基于穩定氫氧同位素的黃土高原不同生長年限油用牡丹水分來源研究
- 基于模糊綜合法和灰色關聯法的百花湖水質評價
- 基于暴雨洪水管理模型的鐵路車站片區雨洪模擬及低影響開發效果評價
- 固原市玫瑰苑小區低影響開發措施改造對降雨徑流的調控效益
- 西安市引漢濟渭與黑河引水工程多水源聯合調配模擬
- 利用復合指紋法分析劍川雙河水庫泥沙來源
- 基于農戶視角的陜南坡地利用與治理措施調查研究
- 秸稈覆蓋對黑土區侵蝕溝植被恢復和固土的作用
- 基于Kendall重現期的華南中小流域洪水峰量聯合分布研究
- 城市海綿小區雨水利用的效益分析
——以固原市海綿小區建設為例 - 基于熵權TOPSIS模型的江西省土地利用多功能及其障礙因素動態分析
- 含鹽鐵尾礦砂在機械沙障中的固化性能
- 基于灰色關聯度模型的生態敏感區貧困化成因分析
——以南水北調中線河南省水源區賈營小流域為例 - 湖南省湘西州重點生態功能區貧困縣生態脆弱性評價
綜合研究
- 中國第二次土地調查以來省域耕地利用時空變化
- 成渝經濟區土地利用變化對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的影響
- 基于公眾視角的土地整治供需匹配研究
——以杭州市蕭山區為例 - 固原市原州區生態環境與經濟系統的耦合協調發展
- 2001-2016年福建省海岸帶植被覆蓋變化特征
- 三峽庫區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的時空耦合特征
- 2007-2015年東莞市土地利用及其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的時空演變
- 關中地區農村典型澇池水體污染物特征及其水質現狀調查與分析
- 塔里木河流域荒漠化的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模式
- 哈爾濱市水資源開發利用與城鎮化發展的響應關系
- 基于水量供需平衡的河北省張家口市崇禮區水資源承載力分析
- 1901-2017年黃土高原地區氣候干旱的時空變化
- 1973-2017年貴陽市飲用水源地植被覆蓋度的演變特征
- 甬臺溫海岸帶景觀格局及生態脆弱性時空演變特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