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宇靜 WU Yu-jing
(廣東工業大學華立學院,廣州 511300)
(Huali College,Gu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Guangzhou 511300,China)
城郊區是一個隨著城市化的發展而出現的處于鄉村和城市之間的特殊地域實體,是受城市化、工業化進程影響最顯著、最敏感,人地矛盾最尖銳的地帶。城郊受制于分別來自城市和鄉村的各種作用力,也正是這種區域上的特定位置使得其土地利用不同于其他地區的最為顯著的特點就是其土地利用結構復雜、極不穩定、總是處于不停的變動之中。城郊是城市的昨天,鄉村的明天,對城郊土地利用變化特征進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1]。
在當前,對土地利用空間結構的研究,尤其是對土地利用結構分析方法的探討已經成為土地科學研究的焦點,廣大學者相繼提出了多種研究方法。其中,遙感技術具有覆蓋范圍廣,信息量大,獲取信息快,更新周期短等特點,為土地利用狀況提供了有效的信息。與傳統方法相比,節省了野外調查花費的大量時間,提高了結果的時效性,增大了研究結果的價值含量,對快速城市化的土地資源合理配置與有效利用有著重要的意義。
增城區位于珠江三角洲東北部、廣州東部,背靠大廣州,南與東莞隔江相望,東臨惠州,北界從化、龍門。總面積1616平方千米。總人口103.67萬人(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結果)。因地處連結香港、深圳、廣州三個大都市的中部,被稱之為“黃金走廊”。是典型的城鄉結合部,在快速城市化過程中土地利用發生數量、空間上的變化。并且,增城本是農業大縣,是典型的農村,經過多年的發展到今天成為廣東省縣域經濟的排頭兵,已正式撤市設區,并入廣州市。增城模式受到各方推廣,對我國新農村建設有重要的參考價值與借鑒作用[2-3]。2014年增城正式撤市設區,成為廣州市的一部分。
本次研究的數據使用的是覆蓋增城全市的遙感影像,分別為1990年與2005年兩個時相。其中,土地類型分類體系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業標準,結合研究區土地覆被特點和遙感信息的可判性建立。此外,有關研究區域的社會經濟統計數據來源于廣州年鑒或增城年鑒,相關政策資料來自中國知識資源總庫文獻[2-3]。
土地利用的空間結構和數量結構變化研究使用ArcGIS的空間分析模塊將兩個時期的土地利用類型圖進行疊置分析,得到兩個時期的土地利用類型變化圖,統計分析其屬性數據,生成1990-2005年增城區土地利用類型轉變化轉移矩陣。
城市化發展過程中城市的建設以及土地利用規劃作為人類活動對地表的影響使土地利用發生數量、空間上的變化,不同土地利用類型間發生相互轉化。增城區1990-2005年各類土地利用類型之間的轉移面積百分比如表1所示。

表1 1990 -2005年增城區各土地利用類型間轉移面積百分比(%)
由表1可知,從1990年開始,經過15年的發展,各類土地利用類型間轉化的比例很大,只有林地這種土地利用類型比較穩定,只有18.93%轉化為非林地。耕地的主要轉化類型為林地、園地,轉化率達到四成,值得注意的是建筑交通用地作為城市化進程中標志性的快速增長并且蠶食耕地的土地利用類型,在這里并沒有作為耕地的主要轉出類型而存在。
轉化為建筑用地的土地利用類型最要為綠地和水域,占轉入比例的57.6%,而建筑用地則主要轉化為林地和水域。從相關文獻中得知,主要是由于政策轉變,北部地區發展生態旅游業,并在區域范圍內進行大幅度植樹造林,蓄水造湖等工程導致,在遙感影像上則表現為北部丘陵山地間的農村居民點減少。交通用地的轉入類型主要是水域、園地、耕地,三者占轉入比例的66%以上。體現城市化過程中對耕地、園地、水資源等的侵占。根據相關資料顯示,在未來一定時段內,為了特顯增城“黃金走廊”作用并吸引資金發展經濟,作為基礎設施的交通道路數量還會有大幅的上升。
由上述分析可知,增城區的土地利用變化與一般城市化進程中建筑交通等城鎮用地侵占耕地、林地、園地和綠地等的狀況不同,增城區已進入理性發展的階段。根據文獻記載,上世紀90年代初工業起步初期的增城的發展是粗放型的,導致了環境的嚴重污染和生態的嚴重惡化。從2000年開始,增城轉變了發展策略,走上可持續發展之路,進行了生態環境大整治,積極護綠造綠,并且對土地利用進行了科學的規劃。據記載,從2000年起截止2004年,增城區累計引進社會資金5000多萬元,營造各種速生豐產林1萬多公頃。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成為增城后發優勢。體現了城市化過程中人類活動的影響不單單在于破壞生態環境,在發展社會經濟的同時,只要能夠及時調整發展方向,科學規劃,就做到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齊頭并進,甚至以生態促發展。

圖1 1990-2005年城市化進程中城鎮建設用地侵占耕地狀況圖
將兩個時相的土地利用類型圖進行空間疊置與合并處理。其中,將建設用地和交通用地合為城鎮建設用地一類,耕地為一類,其他土地利用類型為一類,進行疊置分析后,得到1990-2005年建設用地侵占耕地狀況圖(圖1),直觀地體現了城市化發展過程中,城鎮建設用地對耕地的侵占情況。
圖1顯示,被侵占耕地最主要分布于南部和中西部平原地區,并且多沿交通路線產生,分布于道路兩旁。該區域為珠江三角洲河流沖積平原,土壤肥沃,耕地數量眾多。并且由于被規劃為工業區,有多條交通線路經過;靠近廣州市,眾多房地產樓盤星羅棋布,故該區域成為耕地轉化為城鎮建設用地最多的區域。
中心城區周邊的耕地主要是由于城鎮中心區用地向外擴張,由次級城郊轉化而成。主要分布于原中心城區周邊,并有沿主要交通道路向次級城區蔓延的趨勢。其中主要向西蔓延連接中新鎮,向南蔓延連接新塘、石灘。由此體現了城市化發展,人口增多等因素無可避免地發生侵占耕地的狀況。
相關文獻資料表明,從2004年起,增城區根據因地制宜科學發展,保護環境走可持續道路等發展原則與策略,在區域范圍內構建南中北“三大主體功能區”:南部建設重點開發的新型工業集聚區,中部建設優化開發的大都市副中心生活安居與文化產業區,北部建設限制工業開發的都市型農業和生態旅游示范區。重點建設“兩城三中心”:“兩城”,即荔城區和新塘城區,市區努力建設成為生態良好、文化繁榮、經濟發達的文化產業和國際化會議休閑城;新塘努力打造成廣州東部生態工業衛星城。“三中心”,即石灘、中新、派潭三個中心鎮,石灘創建生態工業鎮,中新創建增城中部工業明珠,派潭創建生態旅游特色鎮。圖3.3所顯示的被侵占耕地的分布總體來說與上述文獻體現的土地利用規劃不謀而合,充分反映了正確的發展方向和科學的土地利用規劃對一個區域城市化進程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兩者相輔相成。
數量結構的研究結果顯示,增城區城市化發展過程中雖不可避免地占用了耕地、綠地等自然資源,但侵占量很少,并無以犧牲地表自然覆被為代價的發展經濟的現象,甚至林地的比重還有所增加。查閱相關文獻與統計數據后得知,增城區在城市化初期的發展模式也是粗放型的,但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們認識水平的提高,對自然資源的破壞程度有所減輕,而且努力恢復生態面貌,積極提高生態環境質量,走上可持續發展道路,城市化發展進入理性階段。空間分布與景觀格局特征的研究結果顯示,土地利用的多樣化趨勢明顯,空間分布變得更復雜,并向土地利用規劃所劃的三個功能圈方向發展,體現了科學的土地利用規劃的重要性。
[1]程琳琳.大城市郊區土地利用結構變化及土地利用可持續利用評價研究[D].南京:南京農業大學土地資源管理專業,2006.
[2]羅必良.增城模式:縣域經濟發展的典型經驗[J].華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4).
[3]刁萃.增城模式的意義——廣東增城以生態補償促進主體功能區建設的實踐與啟示[N].中國經濟導報,2008-7-8(B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