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慶昭
金皇后在太行山名氣可大哩!我第一次見到她,是在一九四四年太行山的生產展覽會上。她在那個展覽會上,獨自占著一座“金皇后宮”?;蕦m外面,塑著她的放大像——水桶粗的一顆玉蜀黍棍子。這種玉蜀黍是美國的一種改良品種,名字就叫金皇后。
“皇宮”內陳列金皇后穗子,雖說沒有水桶粗,卻也粗壯得一把也捏不攏。全穗一尺多長,上下差不多一般粗細,籽粒的面上有馬牙形的凹陷,黃色,一行一行整整齊齊地排列著,那種沉甸甸的樣子,使人擔心到黍秸怎么擔負得起!
陳列在“皇宮”內的,還有去了幾行籽粒的穗子,露出里面的棒子,顏色紫褐,細長,說明書上注明是純種金皇后的。另外一堆注明是串了種的(雜種)棒子的顏色較淺,還有是純白色的,形狀比純種的粗短,籽粒也較小。說明員說:一般好品種種植時都要注意保持純種,防止它雜交退化。所以在同一種植區內,要沒有別的品種混雜才好。
宮內陳列的模型,還說明金皇后下種要稀,因為她的秸桿高大。模型上還標明了適它的尺寸。
農民對這種品種的意見,圖表上也說明到了,農民說它出粉較少??墒?,圖表上說,按它每畝出產的數量合算起來,出粉仍是多得多了。
這次展覽會以后,金皇后的信徒就多了,我也是拜倒在它寶座之前的一個。關于避免雜交的困難,下種距離等耕作技術應如何掌握,卻沒有引起注意。
第二年(一九四五年)干部業余生產運動中,我們機關里的同志,異口同聲都要種金皇后,特地派人去農林局,換來了一小口袋種子。我們便在各人開的小塊生產地上,熱情地投下了這種科學的種子。
這年秋天,金皇后的穗子剛像胳膊一樣伸起的時候,農民們的飯鍋里,早已煮著又香、又甜的、本地種的嫩玉蜀黍了。金皇后的生長期長,成熟的遲。咱們耐心他等著。等到它可以煮吃時,一個不小的失望卻降到了我們頭上,原來它既不香、又不甜,粗糲得怪難吃的。這時我才想起,在展覽會上就聽到說明員說過,農民曾經反映這種玉蜀黍的面不甜,不很好吃,新鮮的煮吃更不好,當時,我只覺行走鄉羅嗦,完全同意說明員的意見:產量大就行了么。到這時才感覺到,這真是一個不小的缺點。
不過仔細想來,這也不能怨金皇后,因為在它的原籍美國,玉蜀黍主要是用來做飼料,和制粉工業原料,并不大宗食用。在咱這里要求不同了,咱就應該按照自己的要求,另選“高明”??墒窃蹅?/p>
光看產量,就把它搬用過來,當然很難完全合適。今后選取優良品種,就不能單憑產量,而是要先考慮咱們農民的需要,這應該是金皇后給我們的第一點教訓。
四六年秋天,長治召開勞動英雄大會。我去參觀,路過金皇后的大量推廣區黎城,老鄉院子里很多堆滿了粗大的金皇后穗子,洋溢著豐收的氣象。但是細看那些穗子時,雜交,退化的硯象就表現出來了:棒子的顏色變了,籽粒的排列也不很整齊了。我和他們談到防止雜交的問題,農民們感到很困難,因為“公家”又不能供給足夠的種子給所有的農民;其次,互助組織不普遍,要做到種什么品種,都一律種什么品種,還很困難。此外,金皇后太瘠地,都種上金皇后,糞就不夠。
所以照這樣看來,金皇后的推廣應訪有一定限度。等我到了勞英大會上,我才知道,我們不僅在比較合適的地區有些勉強推廣,而且還推廣到了對金皇后不合適的他區。有位高山區的勞動英雄說:他們那里的金皇后遭了早霜,減了收。群眾說它的日月大(生長期長),不歡迎,思想很難打通。我們的科學推廣工作一定要照顧到具體地區的條件,不能不顧一切的勉強推廣,這又是金皇后給我們的第二點教訓。和推廣工作相伴的技術指導工作從一位山區的勞動英雄的口里也可聽到一點,他說他經驗到了,在瘠薄的山坡地里,金皇后要種密一點,如果按照上面規定每畝種多少棵,苗就太稀,好些地方照這來做就減了收。
莊稼在瘠薄的地里長不高大,當然每畝要多留幾棵,怎么我們有些地方按死規定來宣傳呢?這是因為我們技術人員過少。很多地方的推廣與指導,是簡單地依靠行政機構來進行的。當時也沒有注意這個問題。
這以后,金皇后仍是憑藉著有力的推廣工作,和它相當大的產量,在太行區不斷地擴大著地盤。品種的混雜退化也一代一代加深。農民中的反映也越復雜了,有的說這種玉蜀黍老驢也啃不動。有的說,聽到叫種金皇后就討厭。
我看到一個農場里留下的金皇后種籽。當我聽說那就是金皇后時,不覺吃了一驚。我從它籽粒的顏色上面和馬牙形的凹陷看來,還可以約略的認出它是金皇后的可憐的后代。不過她是襤褸多了,籽粒的面上,就像浸濕了的黃豆一樣,縐起了許多縐折,說明著它的厚皮,排列也難找到成行的了,籽粒都互相擁擠著,穗子的一面,好像比較幸運,粒子發育大了(雖說面上很多縐紋),另一面則小得簡直成了秕子,除了一層硬皮以外,里面很難說它還有淀粉。這使我想起農民說的,老驢也啃它不動的話。照這樣看來,老總則使下勁啃動了,也是勞而無功的。據說這種棍子的種子,產量還是大。但是,產量即使真的大,這樣的東西多產了有什么用處呢?
當然,另外一定有許多地方因為技術指導較強,對金皇后保持純種的工作做得較好,農民們至今還在擁護她,此外,我也遇到過一位勞動英雄,在雜交中、挑選了較好的雜種,使出金皇后變得好吃了,籽粒上面的凹陷也沒有了。不過。在不小的地面上,金皇后確實成了一筆爛賬。
從金皇后這個事件上,我覺得又可得到一點教訓:那就是農業的科學改進工作,是有許多環節的,除了優良品種以外,還要有農民的組織起來,和足夠的技術干部,與相常的工業配合(如供給機器、肥料、農藥等)。我們在這許多環節中,如果想單獨把某一環節做個淋漓盡致,那是行不通的。行不通時不愿一切的硬干,就會事與愿違,碰一個大大的釘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