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凡
九月二日
上午去參觀了一所兒童宮,這是兒童俱樂部性質的處所,據說全莫斯科共有二十三所。我們所參觀的一所兒童宮的樓房建立在一片草地和矮樹的中間,是一九四二年在對德戰爭中建設起來的。有五百多個兒童在學校下課之后,到這兒來休息、娛樂,其中以七歲至十四五歲的孩子最多。他們替孩子們想的很周到,整個的小樓里,布置著玩具室、閱覽室、跳舞廳、禮堂(可以演戲演電影,容二百五十人)、圖書館、動植物標本、照像室、木工室、滑翔機室、電機室、無線電室、蒸汽機及內燃機室。圖書館里放著三千多本兒童的讀物。兒童自己的作品如木刻、水彩畫、素描、油畫、照像等也在這兒展覽。有四十個工作人員,她們每天在這里指導孩子們從游戲中學習有用的本領。我們去參觀的時候看見一個穿著鑲邊的彩色衣服的女青年正在向幾十個孩子講故事。參觀出來,她們送了我們每人一個兒童團的紀念章,這紀念章上寫著:“永遠準備著!”
九月三日
一位五十來歲,右手已經殘廢的大學教授,人民權利研究的專家,來向我們做報告。他很扼要的給我們解釋了蘇聯國家的三個基礎:社會主義、民主主義與國際主義。令人興奮的是他講聯共中央正在研究另一個新的經濟計劃,其目的在校使蘇聯社會走向消滅城市與鄉村的區別,工人與農民的區別,體力勞動與智力勞動的區別的共產主義社會。
他講了一些集體農莊的基本原則,不僅依靠機械化電氣化的發展,而且必須有人們思想的改造,要使人民真正感列完全參加公共的勞動實在比經勞私產有利得多,才可以實行共產主義的公社制。
下午去看第三二七學校。(蘇聯的教育分兩段,小學四年中學六年合起來十年,是第一段,第二段是大學四年到五六七年不等。)這學校有五十四個教職員,一千一百個學生,正校長外,有副校長二人,一個管教務,一個管經濟。學生中間有一個全校性的組織,叫做“十月”,另外有八十五個青年團員,五百六十個童子團員。青年團在校長領導下,幫助學校進行教育,出版報紙,作報告,維持日常的秩序等。學生在這里不用甚么費用,只在第七年以后每年繳一個盧布。全年兩個學期,九月一日到五月二十日上課,一月一日至十三日放假,三月末還放一次五天的春假。戰前學校是男女合校的、戰爭期間因為男學生要多學體育活動等就分別了,現在仍是男女分校,這個學校是男的。中學的學生學代數、理化、史地、動物等,還學一種外國文,這個學校學的是英文。
帶領我們的翻譯,一個東方大學的大學生名叫卡爾婭的領我們去看列寧墓。走進大理石的紅色墓門,哨兵筆直的持槍立正,下了兩段臺階,走到列寧的玻璃棺旁,人們脫下帽子排成一行默默的走過去,在這寶貴的幾分鐘中,我緊張地把眼睛直盯在偉大的列寧的遺體上。沒有來及看見其他的一切。列寧的身材不高,平靜的躺在玻棺里,瘦削而蒼白的面孔現出慈祥的神色,高高額骨、花白胡須,可惜他只有五十多歲就離開了他所領導的斗爭的人民而長逝了!列寧穿著臨終時所穿的,深灰色的有著翻領的上衣,下邊用深藍色的被蓋著。左襟上佩著一個紅旗章。卡爾婭告我,列寧是第一個從最高蘇維埃得到紅旗章的人。我們匆匆地走了出來,都感覺到沒有滿足,大家商量有機會的話一定再去瞻仰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