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若愚
“一滴水可以反映太陽”
偉大領袖和導師毛主席的親密戰友周總理,是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卓越的無產階級革命家。周總理的理論活動,也是他的革命活動中的一個重要部分。周總理遺留下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許多著述,是他的理論活動的紀錄。周總理的著述,包括他代表黨和政府所作的報告,受黨和政府委托起草的文件、批示,在各種會議上的重要發言,在各種場合發表的講演,談話,以及他寫的許多文章、詩篇、書信等等。周總理已經發表的和許多沒有公開發表的著述,是我們黨和國家的寶貴財富。
周總理的理論活動,同他的優良學風密切相關。為了學習周總理的學風,謹舉周總理在這方面的一些普通的但意義深刻的事例,和青年同志們探討。
實踐
周總理的理論活動,是和革命的實踐結合起來進行的;周總理在理論上的成果,是在實踐的基礎上取得的。
周總理在革命實踐中度過了一生。繁重的實際工作,沒有使他放松理論活動。他堅持學習理論,用理論指導實踐;他對與日俱增的實踐經驗,不斷地做出了理論性的總結。
周總理曾說,不管人們承認不承認,也不管人們自覺不自覺,人們的思想總是客觀世界在人們頭腦中的反映。唯物主義者承認這一點,并在實踐中,自覺地使自己的思想能夠比較正確地反映客觀世界。毛主席的《實踐論》,就是講反映論的。當然,實踐不僅反映世界,更重要的是改造世界,而改造世界的實踐過程也同樣是反映世界的過程。只有在不斷的實踐中不斷地反映世界,才能使自己的思想與客觀世界日益符合。周總理的這一論述,說明他為什么始終重視實踐。
周總理在青年時代寫的一首詩中,就曾經說過:“坐著談,何如起來行?”一九四九年,在全國青年第一次代表大會上,周總理教育青年說:“我們青年不是空談,而是要實行?!敝芸偫磉@種重視實踐的精神,久而彌堅。一九五八年,周總理已經六十歲了,盡管他多年來積累了全面的、豐富的實踐經驗,但是,在大躍進的這一年,為了深入基層,了解新的情況,周總理曾經設想,如有可能,就親自兼任首都郊區的一個縣長,以便通過自己直接實踐,取得基層工作的經驗,上升為理論,用以指導全國。周總理的這個未能實現的設想,說明他是何等的注重理論對實踐的依賴關系。
周總理重視實踐,但并不忽視理論研究。一九五六年,當周總理發現知識分子中有輕視理論研究的傾向,及時地指出:“理論決不可以脫離實際,任何脫離實際的‘理論研究是我們所必須反對的,但是目前的主要傾向,卻是對于理論研究的忽視。這種情況,不但表現在自然科學方面,同樣地也表現在社會科學方
面?!保ā缎氯A半月刊》1956年5號)
在毛主席把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的方針指導下,我們黨的理論水平不斷地提高。周總理在理論工作方面也作了和他的實際工作相適應的努力。他總是力求對實踐提出的問題,作出理論的回答。人們知道,周總理對黨的建設、民主革命、民族解放、軍事問題、社會主義革命、社會主義建設、無產階級專政、統一戰線、群眾工作、工農聯盟、民族問題、國際主義、社會主義國家的外交路線、以及文學藝術等等方面的實踐經驗,都從理論上做過總結。其內容涉及哲學、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以及其它科學部門的廣泛領域。周理在理論上的高深造詣,來源于他的豐富的實踐經驗。
調查研究
我們黨的優良學風的最重要的特點,就是唯物主義的科學態度。毛主席說:“在這種態度下,就是應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和方法,對周圍環境作系統的周密的調查和研究?!敝芸偫斫洺_M行調查研究,了解國際、國內環境。求知的渴望,使他不滿足于已經了解到的情況,情況在不斷變化,他的調查研究工作也在不斷進行。由于他經常了解變化著的情況,因而能夠實事求是地解決工作中不斷出現的新問題。
應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和方法進行調查研究,這是周總理關于理論聯系實際的學風的一個重要方面。周總理到地方視察工作,總要看看那里的《地方志》,了解當地的歷史情況和自然環境;總要向干部、群眾調查,了解當地的人民生活、生產和工作的狀況。一九五八年,周總理到廣東視察,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對新會的一個人民公社,新會的商業、衛生、水稻遠緣雜交科研等進行了調查。此外,還對江門糖廠的生產和開平、臺山華僑眷屬的生活進行了調查。眾所周知,周總理具有實事求是的、敏捷的解決問題的才能,而這種才能,是經過“十月懷胎”的調查研究產生的。
從實際出發
一九五八年,外省的一個衛生單位向周總理匯報工作時提出,他們那里的醫院床位太少,要求國家撥給鋼材、木材,增制病床。周總理指示說,你們那里是產竹子的地區,應當多制竹床。建設社會主義要因地制宜。社會主義是一種社會關系、社會制度的原則,而不是千篇一律的死板形式。在建設中,要注意符合社會主義原則,不可舍本逐末地追求形式;要就地取材,不可舍近求遠地強求全國一律。一切要從實際出發。
周總理做工作從實際出發,研究理論也是從實際出發,總是把實際生活放在首位。書本上已有的結論,沒有束縛他的思考,而是給他提供了解決實際生活問題的方法。正如馬克思所說,“哲學非常懂得生活”?!罢軐W并不要求人們信仰它的結論,而只要求檢驗疑團”。(《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第123頁)
認真
周總理讀書看文件,總是讀一句,用筆點一句,并不時地重讀前面讀過的段落。遇到有疑義的地方,或者凝神深思,或者查閱參考材料?!耙徽氯樽x一句十回吟”,每一個字都不輕易放過。不是死記背誦,而是仔細地透過密密麻麻的文字領會和掌握其精神實質。
人們都驚嘆周總理準確無誤的記憶力,但周總理在政治生活和理論研究中,并不只靠自己的記憶。無論是對經歷過的往事,還是閱讀過的書籍、文件,周總理從不只憑記憶回答有疑義的問題,必先核實而后答。
一九五八年,周總理外出視察,有一位同志在紙條上寫出毛主席詞中的一句話,問周總理那句話作何解釋。當時,周總理手頭無書,沒有立即回答,只說要看看原文。后來,周總理找出原文看過之后,才作了答復。事后,周總理說,當時雖然發現那位同志是由于看錯了一個字,就不能理解那句話的意思了,但是,不能排除自己也有記錯的可能,特別是對毛主
席的著作,更不可輕率解釋,所以要查看原文。周總理在政治活動和理論活動中不靠記憶力而要查看文件的作風,是馬克思主義的作風。馬克思和列寧,都斥責過那些寧愿相信自己的記憶力,而不愿意查考文件的論敵。
言必有據
周總理發議論,是“擺事實、講道理”的。事實是道理的根據,有事實的根據,才能講出實事求是的道理。把自己講的道理建立在事實的根據上,也就是理論聯系實際的學風。周總理立論創議,首先注意事實根據,由于他講話有事實根據,他講的話就是實事求是的道理。
周總理指導經濟建設工作,首先要求自己“胸中有數”,掌握可靠的數據。他十分注意各種統計數字,并考察數字的根據。在開會討論時,聽到一些統計數字,總是邊記邊問。親自核算一系列相關的數字,成為他的一種習慣。
有一次,有人向周總理反映:某作家的一個新作品是反動的,應當批判。周總理找來那個作品,經過認真研究,認為從理論上提出不同意見進行討論是可以的,說它政治上反動,則是沒有根據的。
一九五六年,周總理曾多次評論《十五貫》。有一次,周總理說,劇中人過于執斷案是從主觀主義出發的;況鐘則是經過明查暗訪,取得確鑿證據后才定案的。對待任何問題,都不應以主觀主義代替客觀根據,更不能用自己手中的權力代替處理問題的根據。周總理說話必有根據,是嚴格遵守唯物主義的表現。
揭露矛盾解決矛盾
周總理常說,不要把事物看成鐵板一塊,事物總是由矛盾構成的。人們總是在矛盾中過日子的。研究問題,不要回避矛盾,要揭露矛盾;不要調和矛盾,要分析和解決矛盾。
一九五六年,周總理學習毛主席的《論十大關系》時,曾說過,毛主席這一篇著作,從哲學角度看,也是一篇矛盾論。十大關系的每一種關系,都是對立統一的關系。在談到中央和地方的關系時,周總理說:中央集權和地方分權的矛盾,是歷史上各個國家體制中都有過的矛盾。在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體制下,也不例外。有人認為,無產階級專政國家不會發生這種矛盾,這是形而上學觀點。馬克思在總結巴黎公社經驗時就曾指出,巴黎公社制度如果在法國各省都建立起來,舊的中央集權政府就得在外省讓位給生產者的自治機關。那時留給中央政府的則是為數不多然而非常重要的職能。毛主席根據我國和國際的無產階級專政經驗,發展了馬克思的上述思想。毛主席認為,在鞏固中央統一領導的前提下,適當地擴大地方的權力,就能發揮中央和地方的兩個積極性,這對于建設社會主義國家是有利的。周總理接著說,揭露矛盾,解決矛盾,會給革命和建設帶來利益,回避矛盾就會受到損害。
周總理也注意研究包括人與自然在內的自然界的矛盾。一九五八年,周總理到基層視察,當地方干部反映在某些工廠附近的農作物嚴重減產時,周總理說:領導生產的干部要學一點自然辯證法,要懂得自然界的矛盾,包括人與自然的矛盾。恩格斯說過:“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這是恩格斯根據史料向人類提出的警告。我們在和自然作斗爭中,必須防止自然的報復,防止的辦法就是思格斯所說的“能夠認識和正確運用自然規律”。周總理又說,由于工業的發展造成的環境污染,也是自然對人的報復。周總理大力提倡“綜合利用”,把工業生產中的廢渣、廢水、廢氣利用起來,不僅可以進行多種化工生產,而且可以防止環境污染,防止自然對人的報復。
周總理曾說,進行理論研究,不要害怕矛盾,不要遇到矛盾就停止研究。恰恰相反,要從矛盾著眼,發現事物的矛盾,是研究工作的開始,研究工作,就是要研究矛盾。實際生活是充滿矛盾的,應用理論分析矛盾,也就是理論聯系實際。
(選自中國青年出版社即將出版的《和青年朋友談談學習中的幾個問題》一書。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