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世界上發明造紙和印刷術最早的國家,所以歷代出版的各類古籍浩瀚如海,很為豐富。
公元前一世紀,我國已有紙張出現。二世紀初,蔡倫改進了造紙方法,擴大了紙張的生產,就為書籍的出版流傳提供了條件。
相傳,唐時,白居易的詩已有印本,曾有人用白居易的詩印本來換取茗酒。九世紀初,長江下游以北地區和四川民間都刻印有《歷書》。公元八六五年(唐咸通六年),日本入唐僧宗
公元一○四五年前后(北宋慶歷年間)畢
中國的古籍,在裝幀設計上形式是多樣、生動活潑的,洋溢有鮮明的中國民族氣派,有著優良的傳統。
首先,裝幀形式上,無論是用明線裝訂、注意格律美的線裝書,或者是折疊式的折子裝訂,以及蝴蝶裝、巾箱本(即袖珍本裝訂)、活頁冊頁裝等,都具有獨特的民族風彩,樸素,穩重,落落大方,很有氣派。多卷本的套頭書,還常常備有硬面的函封。函封的設計制作也是多種多樣的,有封套式的,有四面折疊合攏的,有盒子式的、箱子式的不等。制作函封所采用的材料,除厚紙版和木版外,作封皮用的有富麗的織錦綢緞,也有樸實的棉布,粗放的麻布,根據特定需要而配置,各有千秋。即使是同一本書,也有多種不同版本樣式的裝幀設計,例如清代優秀文學名著《紅樓夢》,就有七種以上不同版本樣式的裝幀。
第二,無論封面、扉頁、版式編排等,較注意裝飾性和虛實關系的恰當處理。封面設計,一般都力避繁瑣,在單純簡煉中求變化美觀。扉頁設計,或用圖案,或用花邊,或用主題性的畫,一般都注意烘托書的特定內容。尤其在版式編排上很講究。版面的周圍空間留得大,常常用帶有裝飾性的線條作邊框,文字的行距也注意虛實關系,看上去大方、清新、愉悅,使人樂于閱讀。
第三,廣泛運用插圖,并注意插圖的精美。無論是宗教經書,宋刻本《妙法蓮華經》,明刻本《觀音菩薩普門品經》;文藝書,元刻本《全相三國志平話》,明刻本《古雜劇》,清刻本《秘本西廂》;或者是農書,明刻本《農政全書》,清刻本《花鏡》;工書,宋刻本《營造法式》;醫書,明刻本《本草綱目》;散文游記,明刻本《鏡湖游覽志》;地方志,清刻本《西江志》等等,各類古籍,不勝枚舉,都有豐富而精美的插圖,為書籍的裝點美化,增添形象化和生動性,起著重要的作用。不少古籍,除了圖畫之外,甚至是文字,還運用了彩色套版印刷,如明刻本《程氏墨苑》、《花史》、《孫子參同》、《卜竹齋箋譜》、《十竹齋畫譜》,清刻本《芥子園畫傳》等,其彩色印刷上的處理,濃淡有致,富有層次,氣韻生動,賞心悅目。
第四,印書采用的紙張,是中國特有的宣紙、棉紙、桑皮紙、毛邊紙等,這些用棉、木、稻草等植物原料制成的紙,柔軟,粘性好,不易脆裂,再加上用不易褪色的中國特制的墨、礦物顏料石綠、石青、朱砂等色印刷,可以使書經久保存下來。
當然,上述對中國古籍裝幀印制上的優良傳統,只是粗略的歸納。但僅就這四個方面,卻都是值得我們去學習研究,加以“推陳出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