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野
美國的著名作家海爾博士說:“一九○二年文學上最重要的兩大貢獻是吉卜林的《吉姆》和海倫·凱勒的《我的生活故事》。”
吉卜林是英國著名的作家,而凱勒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大學生,把兩人的作品相提并論不免使人吃驚。我沒有讀過《吉姆》,不知對這部作品應作如何評價,但《我的生活故事》以前讀過原文,現在又讀了中文譯本,感到確實是部優秀的作品,把它評為英語文學中的第一流作品是不過分的。
聾盲人海倫·凱勒在一九○四年以優等學業成績畢業于美國拉德克利夫學院。這部書是在大學二年級時在她的英文教師查爾斯·唐遜德·柯普蘭德和文藝評論家約翰·麥西的幫助和鼓勵之下寫成的。一九○二年四月起在《婦女家庭雜志》上分五期連續刊載,一九○三年三月正式出書。
她在大學二年級讀書時才二十一歲,有人提議請她和她的老師莎莉文小姐合作寫一本自傳體的書,她開始考慮到學校功課太忙,沒有時間寫書,經過一番躊躇,最后還是同意寫,并且開始產生了將來當作家的念頭。果然有志者事竟成,在往后的六十多年中她一共寫下十四部著作。《我的生活故事》是她的處女作。作品一發表,立即在美國名噪一時,報刊上好評噴噴。美國的《世紀》雜志的書評上甚至稱這部書是“世界文學上無與倫比的杰作”。馬克·吐溫收到凱勒的書之后高興極了,寫信告訴她說:“我不管怎么忙也得抽時間告訴你,我收到你的書是多么高興而且又是多么的重視,……我被你的書吸引住了,簡直是著迷了。你是一個怪人,世界上最怪的人——你和你的另一半一起——我是指莎莉文小姐,你們這一對構成完全的和完美無缺的一個整體。”
盡管有馬克·吐溫這樣的大作家作證,仍然還是有人不相信這部書是凱勒這又聾又啞的人寫得出來的。他們散布流言蜚語,誣蔑這部書是別人代筆,就是說是麥西寫的,攻擊它缺乏“文學的真實性”。不錯,麥西是這部書的責任編輯,對原稿作過加工也是事實,但決不是捉刀代筆。他有力地回答那些造謠誹謗說:“故事的一百四十頁原稿裝滿了一個人的經歷,有這經歷的只是凱勒,不是任何別的人,而且除了凱勒,也沒有別人能寫得出來。”
謠言平息之后凱勒的這部著作就進入了英語文學的經典之林,傳誦至今,讀者爭購,銷數不衰。從一九○三年到一九六一年版權幾經轉移,印刷版次已查不清。一九六一年起版權始歸戴爾出版公司,從一九六一年到一九八○年共印過二十四版。羅斯福夫人埃利諾在新版的前言上說:“這個故事會有許多人讀起來很感興趣,因為這個故事是永遠不會完結的。人類精神的美一旦被人認識,我們就永遠不會忘記。在她的生活和生活樂趣中,凱勒小姐給我們這些沒有那么多困難需要克服的其余的人們上了永不能遺忘的一課。……我們都希望這部書有越來越多的讀者,讓她的精神感染在越來越廣的范圍內傳播。”
這部自傳體的著作寫了凱勒二十一歲以前的生活經歷,內容是那么的豐富、生動、真實、有趣,無疑是自傳文學中的佼佼者。就文學成就來說,和盧梭的《懺悔錄》相比毫不遜色。作者是一個又聾又盲又啞的殘廢人,但她憑著手摸可以認識周圍的世界,她的生活興趣非常寬廣,讀書是她最大的嗜好,她還會騎馬,游泳,她喜歡參觀博物館,愛戲劇。靠手摸她能欣賞古希臘雕塑的美。這部著作無疑是第一流的文學作品,但作為教育作品來讀意義更加重大。
試想一個從一歲半就變成又聾又盲又啞的幼兒,后來居然通曉五種語言,成為知識淵博的學者,這是多么不可思議的奇跡。究竟這個孩子有什么特點呢?她說:“我的降生是很簡單而普通的,無異于別的小生命。”當然也有點特點,“人們說,在我還不會走路的時候,我就已經顯露出一種好學而又自信的氣質。看見別人做什么,我總要模仿著做。”這就是說她的好學是天賦的。但光靠這一點還不是她取得成就的決定的因素,決定的因素是她對付困難的那種異乎常人的毅力。一個聾盲人要脫離黑暗走向光明最重要的一步是要學會認字讀書。從學會認字到學會閱讀,其間所遇到的困難不知有多少。聾子要學會說話,困難還要大幾倍。“大凡教聾人說話的人……才會知道我要克服的是什么樣的困難。我完全是靠手指來觀察莎莉文小姐的嘴唇的:我用觸覺來領會她喉嚨的顫動、嘴的運動和面部表情,而這往往是不準確的。遇到這種情況,我就迫使自己反復練那些發不好的詞和句子,有時一練就是幾小時,直到我感覺到發出的音對味兒了為止。我的任務是練習、練習、再練習。失敗和疲勞常常使我想打退堂鼓,但一想到再堅持一會兒就能把音發準,就能讓我所敬愛的人看到我的進步,我就有了勇氣。”從不在失敗面前屈服,堅持練習、練習、再練習,這就是她的那種驚人的毅力。
她在大學學習時,許多教材都沒有盲文本,要靠別人把書的內容拼寫在她手上,因此她預習功課的時間要比別的同學多得多。當她化費很多時間備課的時候,別的同學卻在外面嬉戲、唱歌、跳舞,這真使她忍受不了。“但是不多一會,我就振作起精神,把這些憤懣不平一笑置之。因為一個人要得到真才實學,就要獨自攀登那奇山險峰。既然沒有一條到達頂峰的平坦大道,我就得走自己的迂回曲折的小路。我滑落過好幾次,跌倒、爬不上去,撞著意想不到的障礙就發脾氣,接著又制服自己的脾氣,然后又向上跋涉。啊!登上了一步,我歡欣鼓舞;再登上一步,我看見了廣闊的世界。每次的斗爭都是一次勝利。再加一把勁,我就能到達燦爛的云端,藍天的深處——我希望的頂峰。”
這種不畏險阻攀登科學高峰的精神正是馬克思所提倡的。目前我們正為實現四個現代化而奮斗,難道不應該學一學這種精神毅力嗎?
凱勒之能走出黑暗,達到那么高的學術成就,除了自己的頑強毅力之外,同她的老師莎莉文的循循教導是分不開的。“我的老師安娜·曼斯菲爾德·莎莉文來到我家的這一天,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天”。“她使我的精神獲得了解放。”是老師教她認字,使她知道每一事物都有個名字,也是老師教她知道什么是“愛”這樣的抽象名詞。也是老師教給她日常交往中使用的無數習慣用語。“莎莉文小姐不管教我什么,總是用一個很好聽的故事,或者一首詩來講解。”“她描述事物的能力很強,那些枯燥無味的細節,她一帶而過,而且從不考查我前天學的功課。講解刻板的科技知識時,她總是一點一滴,循序漸進,每個題目都講得那么生動逼真,使我自然而然地記住了她講的內容。”“就這樣,我從生活中吸取知識。起初,我只是一個什么也不懂的孩子,是莎莉文小姐啟發了我,教育了我。她的到來,使我周圍的一切充滿了愛和歡樂并富有意義。她從不放過任何一個機會,使我了解世間一切事物的美,她每時每刻都在動腦筋、想辦法,使我的生活美好和有意義。”這樣好的老師真是難得啊!
莎莉文小姐在和人通信中提到她的教育方法與眾不同,她教育凱勒就不是把她關在房里進行死板的、注入式的課堂教育。“我們經常在曠野中進行活動。什么詞需要用就教什么詞。當某一行動需要用上某一詞的時候教給她,她就很少忘記。當某一行動需要用某一短語或句子去敘述的時候,她學這個短語或句子就像學一個單詞那么容易。顯然地,當孩子們在他們感興趣的事物中間來回走動時學習語言成效特別快。他們學會了詞語,同時也學會了知識。一進課室,他們就不再是戲劇的主角,他們呆坐著看老師動嘴講這講那,一點也引不起他們的求知欲。消極被動不能刺激起興趣和精力。孩子們都熱心學習他們想知道的東西,而對你要他們知道的東西則不感興趣。”
總而言之,莎莉文的教育方法是理論結合實際,是啟發式的而非灌輸式的。她的教育經驗十分豐富,要介紹她的教學經驗是另外的題目,這里就不多講了。
一九八一年八月二十六日
(《我的生活故事》,朱原譯,將由盲文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