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春暖花開,在我們這里的麥地里,插著一行行稻草把。這是農民利用粘蟲喜歡在草把上產卵的習性,在和蟲害作斗爭。他們定期把草把換回燒掉,以此來消滅粘蟲卵。
粘蟲是麥子的大敵。每年三四月份,它們從兩廣、福建、云南等地飛來。為了正確掌握粘蟲的產卵規律,我們測報站從二月中下旬到四月,每天在麥地插換草把40—50個,并根據檢查結果進行計算、分析、比較……從而發出是否需要用藥防治、何日進行防治的預報。這種方法十分煩瑣,是否可以改進呢?有的人說:“我們不是專家、學者,技術水平低,設備條件差,搞不出什么新名堂!”這是一種看法。
但也有不少人決心探索測報粘蟲的新方法:在一丈多長的竹竿上扎草把,試圖讓空中飛來的粘蟲在上面多產卵;用香水、糖果、油條噴塞在草把上,引誘粘蟲來產卵……結果都因未獲顯著成果而告終。我從這些試驗中受到啟發:能否把思路打開一點,將試驗擴大到麥田以外呢?我開始把草把由過去的麥地擴大到油菜、綠肥(苕子和紅花草)田。經過不斷觀察,發現插在苕子地的草把上,卵塊總數比其他地里的多。這是什么原因?是規律,還是偶然現象?我沒有放過這一新苗頭,決心繼續觀察,搞個究竟。連續在麥地和苕子地進行了四年九次重復對比試驗,結果都證明粘蟲蛾子有趨向苕子地產卵的特殊習性。因為苕子地每個草把的平均誘卵量是麥地的3.24倍,所以每天只需用10個稻草把,這樣既節約了稻草,又提高了工效,而且也提高了測報的準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