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克
自學中常因碰到各種困難而學不懂,產生“卡殼”的現象。卡了殼怎么辦?
我的體會是:區別卡殼的不同情況,分別采取“逢難而退”、“逢難而頓”、“逢難而避”的方法加以解決。
逢難而“退”。自學中,有些卡殼是由于基礎知識沒學懂造成的。因為任何新的知識都是構筑在基礎知識上的。基礎知識沒學好,深入學習就很困難。這樣,就必須舍得一點時間,回過頭來補習基礎知識。我是學習中國語文的。在學習普通語音學時,由于對前面的章節學得不細,對一些基本概念模糊不清,因而學到“按發音部位區別輔音”時卡了殼,對幾類輔音區分不清。于是,我不得不退到“語音生理基礎”部分,老老實實地從頭再學,弄清重要的概念。這樣一來,基礎知識真正掌握了,往下學就順利了。
有時退一步還不夠,需要一退再退。如學詩詞格律時,要弄懂平仄的概念,就要了解平、上、去、入聲等聲調。而要了解入聲的變化,又要學一點語音史等方面的知識。當然,自學者的時間都比較緊張,期求把所有的基礎知識都補齊是不現實的。但至少要把最主要最關鍵的部分弄懂弄通。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工。”一位科學家曾說,一些基礎類的書,別人學時用5分鐘,他卻用1小時。以后再讀內容高深的書籍時,別人要用1小時,而他只用5分鐘就夠了。這說明,雖然在基礎知識上多用了時間,但為將來的學習節省了時間。
逢難而“頓”。“頓”,是指碰到某些問題時,既不必重學基礎知識,又不要囫圇吞棗,含混過去,而是主要利用工具書尋找簡便的答案。如我讀《左傳》里《隱公六年》一文時遇到“我周之東遷,晉、鄭焉依”一句。按“焉”字的一般用法,這一句易被理解成:我們周王朝東遷,晉、鄭兩國依靠誰呢?可聯系上下文卻不是這個意思。后來我通過查《詞詮》,找到了滿意的答案:“焉”,賓語倒置時用之,與“是”同。那么這句話是說:周朝東遷時,依靠了晉、鄭兩國。
如果說“退”是縱向的,解決系統性的基礎問題,那么“頓”則是橫向的,解決一個個具體問題。“頓”主要是依靠查工具書等手段。各個學科都有工具書,各種工具書都收集有相關方面知識的材料,能夠解決許多疑難問題和提供資料線索。熟練地掌握和運用工具書是自學的基本條件之一。
逢難而“避”。“避”是針對以下兩種情況而言:一是有的問題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在現階段還沒有人能解釋清楚。例如《左傳》中有這樣的句子:某甲死于非命,某乙“枕之股哭之”。誰枕誰的股是有爭議的。又如古籍中很多脫文、衍(多)文等情況,都一時難以弄清楚。我們自學者受水平和時間的限制,不容易解決這些問題,那就不妨暫“避”一下,繞道而走,不要鉆牛角尖。二是有些知識具有連貫性,當我們一時發生疑難時,可以暫時放一下,繼續往下學,待學完一個段落、將前后內容及各種聯系都梳理清楚并理解之后,再回頭琢磨就好懂了。例如很多理論書,讀第一遍時可能很多地方不甚明了。這就不能字斟句酌,扣得太細,而只能先粗讀一遍。等再讀第二遍、第三遍時,原來不懂的地方就易懂了。
“避”中有兩點應注意:一是避的地方不宜過多,否則一本書囫圇吞棗,一掃而過,很難學到什么東西。二是避的所在最好不是文章的關鍵環節,如果卡殼在關鍵部位,最好是退一退或頓一頓。
(題圖:槐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