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第九期開辟了“小發明人人可為”的專欄,廣泛地引起了青年的興趣和一些科技、生產部門的關注。人們稱贊小發明是“鼓勵青年為四化獻計出力的好辦法”,它“把青年朋友從業余無聊中引向從事發明創造”,為青年人“在理想和現實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
更令人難以平靜的是,遠在祖國各地的一些有志于創新的青年,十分信任地把自己發明創造的設計方案寄給編輯部,有如“帶耳機的鬧鐘”、“能上藥的梳子”、“三根鋸條的鋸子”、“電動手搖兩用洗衣機”等等,從生活用品、生產工具到醫療器械,真是豐富多采。
有的讀者充滿希望地來信提出有待發明創造的課題,涉及的面非常廣泛,小至“不沾水的眼鏡片”,大至“不用電動的機械操作飛機”。還有的同志列舉理由建議國家迅速建立保護小發明的專利制度,要求有關方面設立“青年小發明獎”。
透過這一封封信稿,我們看到的是一顆顆渴望祖國富強的火熱的心,是由此而迸發出來的干四化的才智和熱情。這一派生機,也深刻地說明我們黨把工作重心轉移到搞四化的決策,正是根源于廣大群眾的意愿,它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當務之急,是要把廣大青年的這種創造力進行有組織的開發。世界發達國家經濟發展史表明,現代經濟的增長,主要來自科學技術的新發明、新創造。在我國把小發明活動普遍地興起來,其重要的社會意義也就在這里。
也許有的同志會說,小發明活動沒有什么新鮮的,就是過去提倡的小改小革。是的,從發明、革新的成果來看是這樣,但是,在指導、普及、推廣小發明活動的方法上卻有了發展和變化。世界進入二十世紀以后,科學技術應用到實際中的發明創造猛增,而且成倍增長的周期愈來愈縮短。在這眾多的發明創造中,科學家們在三十年代研究并建立了創造工程學。它告訴我們:發明創造有規律可循;發明創造的方法可以掌握;發明創造的知識能夠傳授。人們可以象學數學,學化學,學語法那樣來學習發明創造這一門課。這是一門新學科,是開發人們智力、教會人們思考的科學。今天,我們就是要把它拿過來,為我所用,使廣大青年學習這門科學,掌握這把金鑰匙。在指導小發明活動中,不僅要重視發明成果,而且更要注重揭示發明創造的思維規律;不僅要重視人們的勞動態度,而且還要重視工作過程中的科學方法;不僅要重視集體的力量,還要重視個人聰明才智的發揮。
小發明是一項新的活動,共青團組織要抓上手,把它興起來。在當前,有許多工作需要及時去做,比如:配合科技部門普及發明創造知識,舉辦發明創造的知識講座;運用社會力量和協同行政組織,從精神上到物質上支持搞發明創造的積極分子,使有價值的創造思想和設計方案不致埋沒或夭折;采取靈活多樣的形式,獎勵小發明、小創新;有條件的,還可以提出改革課題,征求經濟、合理、實用、新穎的革新方案,經有關部門鑒定,對其中的優勝者給予獎勵,等等。
實現祖國四化的偉大目標,召喚青年們行動起來了。只要我們切實地為他們辦幾件實事,小發明活動定能興起來,如群星般燦爛的發明創造景象,定會在祖國的大地上交相輝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