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曉玲等
編輯同志:
我是一個心直口快、有什么意見總愛直通通地說出來的青年人。可是,這樣卻惹得一些人不滿。而有的人“心眼多”,對人有意見總愛背后嘀咕,當面充好人,說話也愛繞彎彎。這些我都看不慣。有些好心的朋友說我這“直心腸”是太幼稚、太淺薄,不懂“世故”。
究竟“直心腸”好不好呢?
安徽田曉玲田曉玲同志:
你提的問題很有意思,“直心腸”好不好?好。當然,僅用一個“好”字來回答,似乎又太簡單了,還需要做點具體分析。
有這樣兩句諺語:“正直是一生之寶”,“路直有人行,人直有人合”。可見自古以來,“直心腸”便是人們所稱道和提倡的。那么,既然好,為什么又會遭到非議呢?這并不奇怪。如同別的好東西不可能被所有的人都接受一樣,“直心腸”在道德修養里是一個較高的標準,要求所有的人都是“直心腸”也是不現實的。有些人就是一輩子也不相信“直心腸”好,甚至要別人也用“彎心腸”待人處事。但我還是勸你千萬不要屈從于這種舊習氣。
至于有人說你不懂“世故”,把直心腸說為“太淺薄”,這倒使我想起個故事。六七十年前,中國文壇上活躍過一位年輕人,叫劉半農,他曾參加過著名的《新青年》雜志的編輯工作,很活潑,有時頗近乎草率,勇敢也有失之無謀的地方,但“暗暗的給你一刀,他是決不會的”,可謂是一個“直心腸”的人。有人據此批評他“淺”。魯迅先生卻這樣寫道:“不錯,半農確是淺。但他的淺,卻如一條清溪,澄澈見底,縱有多少沉渣和腐草,也不掩其大體的清。倘使裝的是爛泥,一時就看不出它的深淺來了,如果是爛泥的深淵呢,那就更不如淺一點的好。”這里,魯迅先生給我們點出了處世之道,我看大可以壯壯“直心腸”青年朋友們的膽。
其實,“直心腸”就是心地直爽、襟懷坦白、光明磊落。周總理的《我的修養要則》第四條就是“要與自己的他人的一切不正確的思想意識作原則上堅決的斗爭。”做到這一條,可以算作高標準的“直心腸”。不能把“直心腸”看作是年輕幼稚的反映,它是做人的很可貴的品德。
“直心腸”的人,有時會顯得“孤立”。但是,“難得是諍友”,直心腸的人最終是會得到多數人了解與信任的,會獲得真正的友誼的。與之相反的人呢,他們一時間在人們中運轉自如,其實,那只是貌合神離,真正的同志友誼是不屬于他們的。
不過,親愛的朋友,我們說直心腸好,并不是說待人處事只要憑個“直心腸”就行了。直心腸的人,也往往容易有另一方面的不足。比如說,批評人不注意場合,不講方式方法,容易簡單粗暴,說話欠缺斟酌,甚至言語傷人,達不到應有的效果;聽取別人意見,特別是自己一時想不通的意見時,不注意冷靜地讓別人把話說完,常是“直通通”地把人家頂回去,弄得別人怕跟自己談問題。這些,都值得引起注意,并要努力改進。待人圓滑,表里不一,毫無原則,到處充好人,當然不對;簡單粗暴、“直通通”,也不好。這里,一個重要的問題不容忽視,這就是對別人的尊重。一方面,為人要正直、坦率,另方面,又要耐心、細致,要講究方式方法,考慮效果。應該把這兩者很好地統一起來。
如果認為直心腸就是“心直口快”,不必注意方式方法和效果,這只能是對“直心腸”的誤解。
還有一點要強調的,真正的“直心腸”,是對人對己都要“直”,切不可“打手電”——專照別人不照自己,批評起別人來直通通,而對自己的缺點卻掩掩蓋蓋,這樣的“直心腸”也是不會得到群眾支持的。周總理那一條“要則”中,是明確包括了對自己和對他人兩個方面的,而且把對“自己”的要求放在了前頭。我們應當認真學習和仿效。
關于“直心腸”就講這些吧,不知對你有無幫助?
儲瑞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