聿化
輕與重,是重量比較概念。
世界上萬物皆分輕重。羽毛比重比空氣重;玻璃比重比羽毛重;鐵塊比重比玻璃重……金屬中有輕金屬、重金屬之分。基本粒子中有輕子,又有重子……
輕與重,往往借用來進行事物利害得失的比較。反映在人身上,既可表達物質差別(舉重運動員根據體重差別,分為十個輕重量級進行比賽),又可表達精神差別(“莊重”“穩重”“慎重”為褒獎之辭,“輕薄”“輕浮”“輕佻”含貶抑之義)。
人們在生活中,時時都會遇到輕重問題,以什么為重,以什么為輕,怎樣處理兩者關系,反映了不同的人生態度。
知輕重
前不久,報上刊登了中國礦院礦山機械工程系畢業班全體黨員和申請入黨的同學寫給黨委的一封信。這封信感情真摯,讀來讓人振奮:
“敬愛的黨,面臨畢業,我們也曾有過各種各樣的想法。在我們中,有的已年過三十,家里有妻小,希望分到離家近的地方;有的父母身邊無子女,希望分到父母身邊;有的立志于科研、教育事業,向往到科學院、設計院、學院、研究所;也有的正在戀愛中,希望能和朋友分在一起……。但是,面對四化建設的需要,我們只能有一個選擇:無條件地服從祖國的需要,祖國的需要就是我們的志愿!因為,我們深深地懂得,我們的國家還有許多困難,而青年代表著祖國的未來。我們不能離開中國的國情,離開社會主義道路,離開黨的領導去尋找個人前途……。”
這些話出自肺腑,說得多好呵!這些同學并不是不懂得各自面臨的困難,但是,他們更懂得國家面臨的困難。他們決心以黨和國家的利益為重,讓個人利益服從國家利益。
古人韓愈有一篇《送殷員外》的文章。殷員外名侑,出使回鶻,韓愈前往送行,撰文贊許他以國事為重的氣度。文章寫道:“公人適數百里,出門惘惘,有離別可憐之色……。公子使萬里外國,獨無幾微出于言面,豈不真知輕重大丈夫哉!”古時出國可不象今天有些人那樣趨之若鶩,視為美差,要長途跋涉,櫛風沐雨,且冒生命危險,乃是一樁苦差使。可是,我們的古人尚且有如此氣度,顧全大局,以國事為重,我們今天還有什么理由“出門惘惘”,露出“可憐之色”呢?!中國礦院的這些畢業生,他們是“真知輕重”的人。
然而,在我們周圍,不知輕重的人卻也不乏其例。比如,有人輕“大事”,什么三中全會,什么四項原則,認為這都是空的,不如搞好“小家庭”實惠,因此通通不感興趣;有人輕生,一遇不順心,便鉆入牛角尖,郁郁終日,對生活失去信心、熱情,自尋短見;有人輕身,視愛情為兒戲,在金錢或甜言蜜語前,目迷神搖,不知所以……
你不能說這些人心目中沒有所重,不是的,正當他們輕一些事物的同時,正在重另一些事物,問題在于,他們輕重倒置了,于是內心世界失去平衡,行動悖謬、反常。《呂氏春秋》曰:“不知輕重,則重者為輕,輕者為重矣。若此,則每動無不敗。”這便是教訓。怎樣才能知輕重呢?辦法之一就是正確地權輕重。
權經重
孟子曰:“權,然后知輕重;度,然后知長短。物皆然,心為甚。”權,意即秤錘。為了知輕重,人們的心靈也要有一桿準確的秤。
就以我們青年人誰都要經歷的愛情為例吧。愛之始,無不有個選擇標準問題,意中之人究竟應該是什么樣的呢?有重才者,有重貌者,有重品德者,有重門第者,有重金錢者……在具體選擇標準的要求上存在種種差異。當然,如果試圖規定唯一無二的標準,那是愚蠢的。但正確的標準,應該具有一致性。在婚姻介紹所,你會在許多表格的“要求”一欄里,發現許多擇偶者不約而同地把“人品好”、“作風正派”、“喜愛學習”、“誠實”、“正直”等要求寫在前面。這些青年朋友重的是人的本質。人的志向、道德、思想作風等,這些都是反映本質的東西,如果不問這些本質,只追求多少嫁妝聘禮,只考慮外貌這一個條件,那就是舍本逐末、輕重倒置了。有一幅諷刺“高價姑娘”的漫畫,一座天平,一頭是沉甸甸的姑娘,一頭是堆積如山的彩禮、錢物。我們說,這樣的姑娘并不知輕重。她把人們認為無價的高尚的愛情貶低了,其實恰恰看輕了自己。
再如,對待生命。個別青年輕生,這是因為他(她)心靈中沒有好好權衡死的輕重。司馬遷說:“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同是一死,有重,有輕,死就要死得有價值。為了人民利益,無數先烈獻出自己的生命,他們不是輕死,而是重死,不是輕生,而是重生,他們經過權衡,真正重視了生命的價值。然而,個別青年輕擲自己的生命,純粹為了個人生活中的一丁點小事——口角、誤會,或者為的是一時的不幸(諸如失戀、疾病、落榜等),這種死就是很不值得的。
又如,在如何處理好個人、集體、國家利益這三者關系上,也應當正確地權衡輕重。我們的主張是國家、集體、個人三者利益兼顧,而從個人言,則應以個人利益服從國家、集體利益。當然,這不是說,個人利益無足輕重,而只是說,應給以恰當的位置。如同物體輕重具有相對性一樣,心靈上的輕重也有某種相對性。輕,并不完全表示不足取,有時只是表示賦以應有的相對位置。斤有所輕,兩有所重。我們決不輕視正當的個人利益。從國家、集體言,對每一個公民的利益應予關心,重視個人應得的利益。但是,任何人把個人利益凌駕于一切之上,無視國家、集體利益,無論如何是不對的。
權輕重,歸根結底取決于正確的人生觀,在心靈深處確立重大事物的位置。理想、道德、愛國心、事業心、革命信仰等等,人的心靈上有了這些,就確立了人生的重心,就不會干出輕重失調的事。
善自重
在公共場合,放浪形骸,滿口臟話,尖聲怪叫,果殼亂丟,以招人側目為樂事;
見了外賓和僑胞,尾隨跟蹤,指指點點,羨形于色,甚至低三下四,上前伸手討搶禮物,不以為恥,反以為榮;
對這樣的人,人們嗤之以鼻,斥曰:“太不自重了!”
人應自重。決不能自己看輕了自己。所謂自重,一般指人要有自尊心,珍重、愛惜自己的人格。上述現象則是生活中的“失重”。對這樣的人,我們要奉勸他們學會自重。自重,乃是自我修養的起碼的基本的要求。只有懂得自重,才會逐漸在各方面檢點自己,嚴格要求白己。
自重,不僅僅指看重自己,它還應該包括正確認識自身的實際重量。人要有自知之明,需要自己稱稱自己的份量,對自己有一個正確的估計。一個人,自卑,妄自菲薄,自輕自賤,固然不好;反之,驕傲自滿,妄自尊大,自吹自擂,也是不對的,因為這只能從主觀想象上而不能從實質上提高自己的價值。這兩種極端都不是自重的態度。我們有的人在事業上稍受挫折,便喪失信心,萬念俱灰,而一旦稍有成就,便洋洋自得,不知天高地厚。這些同樣也不是自重的態度。
青年時期自重量正處在變動之中。我們要十分注重提高自身的實質重量。人的自重量,不能靠吹捧,不能期待運氣,也不能依賴父母的歷史和遺產,只能靠自己去努力提高。為此,我們要在德質、智質、體質、美質諸方面,真正充實自己,全面提高自己的內在重量。
整個社會也是一桿秤,衡量著一切人的輕重。人的自重量,決定于他自己的行為,接受著社會的檢驗,最根本的,取決于他對社會、對人類進步事業作出多少貢獻。人的自我修養不能離開所在的社會環境。今天,建設高度民主、高度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奮斗目標,鼓舞著也檢驗著我們的自我修養,權衡著自我充實。親愛的朋友們,在生活的前進道路上,善自珍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