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經初中畢業了,在多次考試中我經常出各種各樣的差錯,其實這些大都是根本不應該錯的非常簡單的問題。我這個毛病經常出在數學、物理、化學上,好遺漏某種數據、搞錯公式、換算錯單位等,把整個試卷弄得一塌糊涂,根本就不象一個中學生做的作業。每次考試結束后,只有悔恨、嘆息,心里比什么都難受。時間久了,同學們給我起了個外號“馬大哈”。我很著急,怎么才能把“馬大哈”這個毛病改掉?
安徽蕭縣梅村中學葛長虹
長虹同學:
提起“馬大哈”,我想起了侯寶林說的相聲《買猴兒》,那可是個典型的“馬大哈”。他粗心浮躁,干什么都心猿意馬,責任心不強,很多事都壞在他手里。聽相聲時,大家都覺得好笑;過后一想,很多人自己身上不是也有“馬大哈”的影子嗎?就拿學習來說吧,平時作業粗心馬虎,考試時明明是有把握的題卻計算錯了,明明是會做的題卻丟三落四。一時的疏忽有情可原,粗心成了習慣,怎不讓人著急!
有些人明知自己吃虧在粗心上,為什么總是改不了呢?就我接觸的一些同學來看:他們一方面怨恨自己,另一方面又原諒自己。他們總以為:“我不是不會,其實就是算錯了。”“其實”二字成了他的自我安慰!如果究其實,問題就出在他對自己已經暴露出來的不認真的毛病還采取了寬容的態度。
“馬大哈”的習慣不是一天兩天形成的,要糾正它也不是光下個決心就可以一蹴而就的。嚴謹、認真的學風要靠平時下功夫。這里我想向你介紹一個同學的經驗。1978年八省市開展數學競賽,北京地區的考場上,一個同學從容不迫地寫著答題。雖然題目很難,但他非常沉穩,答案條理清楚,字跡工整,最后獲得很好的成績。這個學生叫胡波,當時是北京大學附中高二的學生,后來被選送到北京大學。他曾經給自己的學習總結了兩句話:“做作業要和考試一樣,考試要和平時做作業一樣。”這“兩個一樣”總結得太好了。所謂“做作業要和考試一樣”,就是要用對待考試那樣認真的態度,那樣嚴格的要求,一絲不茍地對待平時的每一次作業。該寫過程的寫過程,該畫圖的畫圖,該驗算的驗算,工工整整地向自己交一份滿意的答卷。所謂“考試跟平時做作業一樣”,就是在考場上要保持和充分發揮平時自己的能力,以敏捷的思路,熟練的技巧,清晰的條理,簡練的語言,不慌不忙、穩穩當當地回答每一個問題。“兩個一樣”反映了作業和考試,平時和關鍵時候的辯證關系。要做到兩個一樣,“認真”二字是關鍵。這種認真的態度在平時的作業中顯得特別重要,這種認真的習慣主要是在平時的、大量的、習以為常的學習活動中養成的。
“認真”在學習上一個重要的含義,就是看你對學習中出現的問題抱什么態度。粗心馬虎在學習上的表現也主要是指忽略已經暴露出來的錯誤。應該怎樣從學習的問題和錯誤中吸取教訓呢?一個學生應該具有“自檢”能力。國外有一種先進的企業管理方法,稱為“TQC”全面質量管理。這種方法非常重視工人生產中的“自檢”能力。不僅要嚴格地把次品鑒別出來,還特別要找到造成次品的原因和產生次品的生產環節,努力把次品消滅在生產過程中。為了克服學習上的“馬大哈”,學生也應該具備這種“自檢”能力。這種能力要求我們能自己發現學習中的問題和漏洞,并能分析出錯誤的類型,是概念不清還是運算、推理中的問題,有針對性地找到克服和補救的辦法,避免重犯。
“兩個一樣”也好,“自檢”能力也好,歸根到底是要培養一種認真的習慣。教育家葉圣陶說:凡是好的態度和方法都要使它化為習慣,才能隨時隨地應用,好象出于一種“本能”,一輩子受用不盡。葉老說的“本能”就是指一種自覺的行為,不再需要別人提醒了。
長虹同學,“馬大哈”是學習的大敵,不注意克服,將來還會成為工作中的隱患。悔恨和嘆息無濟于事,用切實可行的辦法,培養認真的好習慣是最重要的。
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