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明等
波蘭著名作曲家、鋼琴家肖邦(1810—1849)是近代音樂的開拓者之一,他對鋼琴音樂的發展和改革起過非常大的作用。
肖邦出生在一個教師的家庭。在母親的影響下,他很小就迷上了音樂,迷上了波蘭民歌。1826—1829年,肖邦在華沙音樂學院學習。與進步知識分子的交往,使他深受民族解放思想和文學中浪漫主義運動的影響。同時,他的音樂才華日益顯露出光彩。他創作了最初的兩首鋼琴協奏曲,并先后在華沙和維也納舉行音樂會,都獲得極大成功。
1830年底,肖邦離開祖國。不久,波蘭人民反對沙皇俄國統治的華沙起義爆發,肖邦聞訊無比振奮。但次年九月,起義失敗,華沙陷落。長期遭受外國侵略者瓜分和奴役的波蘭,陷入更加痛苦的深淵。民族的悲劇使肖邦那顆火熱的愛國之心幾乎無法承受,他悲憤地寫下了不朽的《革命練習曲》等作品。這些沉痛悲愴、充滿反抗激情的作品使肖邦的創作達到新的高度。
1831年秋天起,肖邦在巴黎僑居下來。雖然此后他在這個最世界性的城市住了將近20年,雖然他置身于法國上層社會,但他的作品卻從未失去波蘭的聲音,他的靈魂和藝術都是波蘭的。用波蘭民間舞蹈體裁創作的作品,猶如一條閃光的線,貫穿了他一生的創作。
1838—1845年,是肖邦創作最旺盛和最成熟的階段。在這時期誕生了他最優秀的作品——波羅乃茲(也譯作波蘭舞曲)、瑪祖卡舞曲、奏鳴曲、敘事曲、諧謔曲、幻想曲、夜曲、即興曲等等。這些作品音樂形象豐滿而深刻,具有英雄的、史詩般的宏大氣魄。正象德國詩人海涅所說,肖邦“不僅是一個具有高度技巧的鋼琴家,他也是一個詩人。他能把他心中蘊藏的詩境描繪出來”。肖邦鋼琴曲中的自由速度,大量的力度符號、興奮符號和特強音,突然的不規則的戲劇性重音、切分音,驚人的漸強和沮喪的漸弱和極弱音,快樂的無限延長音,并不是為了給音樂以新穎的外表,而是為了表現他那激蕩、渴望、失望的心情,以及他那浪漫派的幻想和勃發的激情。同時,也把他心中對祖國的愛充分揭示出來了。
1847年后,肖邦的思想逐漸消沉,創作也隨之衰退了。健康的惡化,與法國女作家喬治·桑愛情的破裂,都對他打擊很大。但直到生命的最后時刻,他仍然思念著祖國。他最后的作品是兩首瑪祖卡。
肖邦的整個藝術,被一個基本思想——對祖國的始終不渝的忠誠和熱愛貫穿著,并賦予鮮明深刻的音樂形象,具有感人至深的永久的魅力。肖邦的作品,不僅受到波蘭人民、而且受到全世界人民的普遍歡迎和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