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超
田里長著的莊稼,與人一樣,要生長得好,需要有足夠的“糧食”。肥料就是莊稼的糧食。正如我們不直接把糧食當飯吃一樣,肥料也需要經過“廚師”調制加工,變成美味可口的“飯”、“菜”,莊稼才愛吃。
土壤中的微生物就是莊稼的“廚師”。有人統計過,一克肥沃的土壤中,就有幾億甚至幾十億個微生物;就是最貧瘠的土壤中,每克也不下幾百萬個。主要有細菌、放線菌、酵母菌、霉菌、藻類和原生動物等。除了少數敗類外,絕大多數都在忙著給莊稼調制繕食。
氮是莊稼的主食,也是莊稼不可缺少的重要養料。土壤中氮的來源不少,例如大量的植物秸稈莖葉,動物殘體遺骨,以及人們施進去的人畜糞尿等等。可是在這些有機質中,氮多數是以蛋白質形式而存在,莊稼無論如何也,啃不動。正好,土壤中有些叫氨化細菌的微生物,能將這些結構復雜的蛋白質分解成結構簡單的氨。氨,莊稼就能啃得動。但是,氨又是一個呆不住的家伙,一有空子馬上就會從土壤中溜走。這時有一種叫硝化細菌的微生物便來把氨捆住“手腳”,經過“烹飪”加工,很快就變成了莊稼最喜愛的佳肴—硝酸銨了。
石頭、骨頭及各種礦物質中,也含有很多莊稼不可缺少的營養。但是它們藏在這樣硬的東西里面,莊稼沒法“吃”到。而土壤中有一些叫磷細菌和鉀細菌的微生物,就有為莊稼加工這類“食品”的本事。它們能將土壤中有機物質及無機物質中的磷素和鉀素釋放出來,為莊稼提供大量不可缺少的磷和鉀。現在人們已經把這兩種細菌,經過人工培養,制成磷細菌肥料和鉀細菌肥料,施到田里以后,可以改善土壤中磷、鉀供應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