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葵
編輯同志:
有個問題我很苦惱。在工作、學習中,我看到同志有缺點總愛坦率地開展批評,效果卻總是不好:或者一談就崩,關系弄得很僵;或者是對方記恨在心,舊毛病沒改又添新病。我覺得自己是一片好心,可為什么總得不到“好報”呢?
西安 邵文
邵文同志:
為了推進我們的事業,團結和幫助同志,在革命隊伍內部開展批評是十分必要的。但是,批評怎樣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呢?你提的問題很有普遍性。我愿意談談自己的意見。
先從一件具體事講起吧。有一個工廠曾相繼發生這樣兩件事:一個青工上班時擅自離開機床跑去聊天,出了質量事故,產品報廢,損失了幾千元;一個女工拿了別人的兩元錢的食堂菜票,被發現了。廠里研究處理這兩件事時有幾種意見:一種意見認為一個擅離職守,一個品質惡劣,二人都該開大會點名批評。一種意見認為上班聊天的不只他一個人,出了事故有偶然性;拿別人菜票的是個女同志,應該照顧面子,主張兩人都不必在大會上批評。第三種意見則認為不遵守勞動紀律是廠里一個普遍性問題,公開批評有利于使更多的人吸取教訓;偷拿別人菜票當然是很錯誤的,但屬于初犯,還是在下邊個別幫助、批評為好。經過一番討論,大家認為第三種辦法比較可取。按這種意見處理后,果然收到好的效果。
從這件事看來,批評前要作認真分析,批評時要注意場合、方式,是很重要的。后果嚴重的、帶普遍性的問題,在做好本人思想工作的基礎上,可以公開提出;一般性質的或個別問題,最好在小范圍內進行,對認識錯誤較好確有悔改之意的,還應該在一定范圍內為其“保密”??傊u應多以個別(或小范圍內)談心為好,這樣便于交流思想,提高認識。當眾批評一定要慎重,要把事實核對清楚,并事先做好工作,否則很容易把事情弄僵,收不到應有的效果。
另外,批評還應該區分對象,講究方式。一般說來:年輕人火氣盛,先讓他冷靜下來,批評時要用“溫火”;女同志自尊心強,批評時要分外謹慎;對年紀大的人,要注意尊重;對性格孤僻的人,批評更要緩緩而行;對缺點較多的青年進行批評,不要“傾盆大雨”、要求過高過急,十分錯誤先讓他努力改五分,有了改進再提出新的要求。
過去常說,批評不要留情面。對這個話要有正確的理解,如果是用“情面”來掩蓋是非,那是不對的;但如果說不留情就是不講究方式方法,批評不掌握分寸,亂上綱,那就錯了。人都是有自尊心的。批評時要從實際出發,考慮到被批評者的接受程度和效果,說話要留有余地,有時還得照顧一下被批評者的“面子”,這更有利于啟發他的自尊心,減少抵觸情緒。說起“留情面”,有一點還值得注意:不要動不動就“翻老賬”,這很容易傷害被批評者的自尊心,特別是與現實錯誤毫無聯系的“老賬”,更不宜總掛在嘴上。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很講究這一點,在他辦的教養院里,絕不提起孩子們那不光彩的舊行為,而是引導他們向前看。有的青年聽了批評意見,也覺得有道理,但礙于情面,口頭上還常不大服氣。這種情況下,也不必“鑿死鉚子”,可以給他一個“臺階”下。
為什么有些同志在批評時不大注意方式方法呢?一個重要原因是他們對于被批評者往往產生兩種情緒:一是厭惡,一是恨鐵不成鋼。厭惡的情緒很容易表現出冷淡、疏遠,以至產生對立;“恨鐵不成鋼”雖是好心,但容易產生急躁、簡單化,也收不到好的效果。我們提倡開展批評,態度一定要誠懇熱情,要讓被批評者感到溫暖,通過個別談心、一起活動、串門聊天等方式,使自己的感情與被批評者的感情融洽起來。批評人,不光是辯明是非的過程,也是一個感情交流的過程。這樣才能取得被批評者的信任,才能使批評達到好的效果。
邵文同志,“我們的任務是過河,但是沒有橋或沒有船就不能過”。在開展批評時,認真分析實際情況,注意態度,講究方式方法,如同渡河時要靠船之力一樣,是十分重要的。愿我們在生活實踐中多多總結和交流這方面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