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秋杭
《浙江日報》最近連續發表文章,對大型文藝叢刊《江南》1981年創刊號上的中篇小說《希望》展開了討論。《希望》曾經以手抄本形式流傳。小說描寫出生在大陸的哥哥陳小希同出生在臺灣的陳小望三十年來所各自經歷的遭遇,在一連串的失望后,他們終于找到了共同的希望:希望祖國早日統一,大陸和臺灣同胞早日團聚。《浙江日報》的討論,涉及了如何認識文藝與政治、生活真實與藝術真實、揭露陰暗面和作品的社會效果的關系以及怎樣進行文藝批評等等問題。一種意見認為,小說“在總體上講是不真實的,在細節上講也有不真實”。讀了小說,“對‘希望在哪里感到迷惘”,“心沉得簡直透不過氣來”。有的文章責問作者,“是不是‘希望我們理解,我們的社會主義制度,我們社會的青年人,遠遠不及臺灣的社會,不如臺灣的青年人?!”另一種意見認為:小說“揭示了社會的內在規律,光明戰勝黑暗,美戰勝丑。”小說“是從人物性格、經歷、環境出發”,而不是靠簡單化地貼上“為四化服務”的政治標簽,或呼喊幾句響亮的口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