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大征
余少波、項啟源著《論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性質的規律》,具有一定的學術價值,粗讀之后,我感到它在以下三個方面有新的見解。
生產力、生產關系范疇的新見解
生產力的構成要素,在我國理論界長期有著不同的看法。有主張生產力是由人和生產工具構成的“兩要素論”,有主張勞動對象也是生產力要素的“三要素論”。作者沒有停留在“兩要素”或“三要素”的爭論上,他們觀察了當代生產力的巨大發展,概括了它的新特點,提出了科學技術和勞動過程的社會結合應當是構成生產力的重要因素的新見解。
在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初的產業革命中,科學和生產的交互作用越來越密切;到了十九世紀后半期,在以電氣化為主要標志的第二次技術革命中,自然科學已經直接指導生產了;二十世紀以來,以電子計算機、原子能和空間技術為主要標志的第三次技術革命,則完全是在自然科學理論指導下進行的,越來越多的生產項目本身就是科學發展的產物,形成了“科學——技術——生產”的體系。作者認為,科學技術不能簡單地歸入生產力的“人”的要素,也不能直接地劃入生產力的“物”的要素。“科學技術是人類在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生產實踐和科學研究、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的交互作用過程中,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相對獨立的因素。”(第33頁)
勞動過程的社會結合,指屬于生產力范疇的社會結合,即由生產技術需要而形成的分工、協作、勞動組織和管理以及生產力諸要素的合理組織,等等。它在生產力水平比較低的情況下已經存在,在現代科學技術的推動下,生產過程中分工越來越細,專業化程度越來越高,社會范圍的分工和協作越來越重要。同時,企業內部的勞動組織和管理、企業范圍內生產力諸要素的合理組織,對生產力的作用也越來越明顯。因此,無論從宏觀經濟的角度或是從微觀經濟的角度來看,勞動過程的社會結合都應該是構成生產力的一個獨立要素。
在勞動者、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三個基本要素的基礎上,將科學技術和勞動過程的社會結合看作構成生產力的兩個新因素,這是關于生產力要素的新見解,突破了“兩要素論”和“三要素論”爭論的范圍,將生產力的研究向前推進了。
作者論述了生產力之后,接著論述生產關系。長期以來,我國理論界普遍認為生產關系包括三個方面:生產資料所有制的形式;各種不同社會集團在生產中的地位及他們的相互關系;產品分配形式。這是以斯大林在《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問題》一書中對生產關系的定義為依據的。作者贊成孫冶方等同志對斯大林的定義提出不同的看法。作者認為,斯大林的定義只是把生產資料所有制當作生產關系的一個方面,而不是把它當作生產關系的總和;這個定義沒有完全包括交換方面人與人的相互關系,完全沒有包括消費方面人與人的相互關系,因而不夠完整。作者指出,每一時代的生產關系都形成一個總體系,它包括人們在生產、交換、分配和消費諸方面的相互關系;而貫串在生產關系的各個方面的,是生產資料所有制。因此,生產資料所有制既是生產關系的總和,又是生產關系體系的基礎。這種觀點,是作者對生產關系范疇的獨立的見解。
對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交互作用的全面闡述
作者在論述生產力和生產關系范疇的基礎上,比較全面地闡述了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交互作用,從而揭示了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性質規律的主要內容。作者將這個規律的內容概括為兩方面,一是生產力對生產關系的決定作用和生產關系對生產力的依賴性;二是生產關系的相對獨立性及其對生產力的反作用。在這里,作者沒有滿足于一般論述,而是深入一個層次提出問題:生產力怎樣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又怎樣反作用于生產力?在回答第一個問題時指出:“以生產工具為主要標志的生產力,通過直接生產過程中人們共同活動的方式(我們把它稱為“勞動的組合方式”)來影響生產關系的變化,決定生產資料所有制的性質。”(第68頁)此外,生產力的水平、勞動生產率的高低、剩余產品的多少,也直接影響到生產關系的各個環節。在回答第二個問題時指出,生產關系通過社會生產目的和積累職能反作用于生產力。最后,這一規律在現實的社會經濟運動中是怎樣起作用的?作者分析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產生、發展和確立的歷史過程,具體地說明了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怎樣交互作用。作者認為,一種新的生產關系萌芽和開始發展的時候,起初生產工具并沒有發生重大的變革,然而,生產力進一步發展的客觀要求已經同原來的生產關系發生了尖銳的矛盾。在生產力發展的過程中,形成了新的生產關系得以產生的物質條件。當新的生產關系有了相當的發展,新興階級就發動社會革命,奪取國家政權,并利用政權,使新的生產關系占主導地位。然后,在新的生產關系促進下,出現了生產力的大發展。而生產力的大發展,又為新的生產關系提供了鞏固的物質基礎。作者指出,在現實的社會經濟運動中,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交互作用是非常緊密的,絕不能把它簡單化。
理論結合實際的新探索
過去很長的時期內,具體政策成為理論圍繞著旋轉的軸心。由于十年內亂時期政治生活不正常,政策多變,“理論”也隨之多變。“理論”今天為這個政策論證,明天為那個相反的政策論證,自相矛盾,極大地損害了理論工作的嚴肅性。《論規律》力圖改變這種錯誤的作法。作者用歷史的眼光去總結經驗,探索今后的道路;在總結歷史經驗時,既大膽肯定了成功的經驗,并給以理論的論證,又指明失敗的經驗,作出理論的分析。例如,在總結建國以來的經驗教訓時,作者指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中,多次出現違反客觀經濟規律的情況,多次發生脫離生產力的水平,主觀主義地改變生產關系,使生產關系的變革超越了生產力的基礎。作者試圖深入分析犯這種錯誤的認識論根源。這對于今后避免再犯同類性質的錯誤是有益的。
《論規律》一書還運用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性質的規律,探索了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道路。作者提出了現代化建設中應當怎樣解決我國生產關系和生產力的矛盾的一些看法。例如,提出應當根據我國生產力結構的特點,來研究生產關系的具體形式,根據我國生產力的多層次,在堅持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前提下,使生產關系有一定的靈活性等等。
這本書也存在一些缺點和不足之處,例如,某些提法還不夠準確。此外,生產力如何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如何反作用于生產力,盡管作者對這些問題寫得很用心,但讀來仍有不夠理想之感。還有社會主義社會生產關系和生產力矛盾特點的論述,沒有相應的得出應有的實踐結論,等等。這些問題,希望作者再版此書時予以注意。
(《論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性質的規律》,余少波、項啟源著,山東人民出版社一九八○年十月第一版,0.52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