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 濟
蘇聯學者庫茲明的這本著作,企圖用馬克思主義來說明現代自然科學的一種重要理論——系統論。庫茲明沒有否定系統論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地位,反而認為馬克思是關于社會現象的系統性的科學概念的奠基人,是對系統性原則最早進行了廣泛而具體的科學研究的學者。在他看來,馬克思制定了社會功能的系統觀點和系統概念的原則,主要有三大貢獻:認識到系統知識的特征,發現了系統質是一種新的質的規定性,揭示出社會系統結構的更替和繼承導致社會基礎不斷擴大和豐富的規律性。
庫茲明認為,隨著人類社會和自然科學的發展,人對客觀世界的認識也在發展,從實物的知識到系統的知識,又發展為無系統的知識。實物的知識是把個別對象置于研究的中心,在實物的直接形式中認識世界。系統的知識是以構成現象系統的“種”、“類”為中心,揭示事物之間的真實聯系、事物真正的共性以及現象系統的特殊規律。無系統的知識則把客觀世界看成是多中心的、超系統的統一體,一種復雜的現象的綜合。
對于物質范疇,人們常常沿用的定義——物質是不依賴于意識、并能為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是一個認識論的定義而不是本體論的定義。庫茲明運用系統觀點在本體論上提出了一個新的看法。他認為物質世界對象固有三種基本的質。第一種是自然的或物質結構的質,第二種是功能或作用的質,第三種是總合的或集成的系統質。自然質是自然物質本身的屬性,是從事物的物質構成或物質結構的特征來規定的。功能質是人賦予自然物的,使之具有使用價值。這種質的規定性的基礎是專門化或效用的原則。這是第一序列的社會質。系統質是一種整體性的總合的新質,并不直接在個別的物中物質化,而是作為集成化和把許多因素聯合為一個統一的整體的結果,可以感覺而又超越感覺。這是第二序列的社會質。
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辯證運動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一般規律。這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一條基本原理。庫茲明認為,人類歷史進步不斷擴大著的基礎就是社會的人的生產力的積累。一切生產力的根本因素是勞動、生產資料、知識。自然條件和社會條件也對生產發生非常重要的影響。這些因素和條件的具體——歷史結合,決定著一切社會生產的內部結構,自然的生產,活勞動的生產,物化勞動統治的生產和社會化生產。與此相應的就是原始社會、階級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一切真實的社會系統都依賴于自己特殊的基礎(生產類型)或發展的主導因素(起支配作用的條件),它們決定社會系統的所有其他現象和關系。同時每一種社會關系又都是暫時的,它在歷史進步力量的壓力下,改造為新的系統整體性。社會就向前發展了。所以社會系統結構的更替和繼承是社會發展辯證法的最典型的特點之一。
馬克思主義創始人把客觀世界當作一個發展的系統來考察和研究,固然是一個事實。但是,現代系統論畢竟是二十世紀中葉以來以通訊、自動化和計算機為代表的科學技術革命的產物。庫茲明把本書論述的一切歸結為對馬克思理論和方法論中的系統性原則的發掘是否合適,這里不加討論。引人注目的是,庫茲明顯然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問題、基本范疇、基本原理提出了系統論觀點的新的見解。
(《馬克思理論和方法論中的系統性原則》,〔蘇〕庫茲明著,王炳文、賈澤林譯,三聯書店一九八○年八月第一版,0.59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