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鴻翼
剛生下來的嬰兒腦子里是一片空白嗎?
人的心智自然推理過程是很邏輯的嗎?
小孩心里的想法是怎樣得來的?
人的記憶潛能到底有多大?有改進之道嗎?這些問題本身并不新鮮,但答案卻有出乎意想之外的地方,這就是近年來認知科學(CognitiveScience)研究的成果,也就是《內在的宇宙》這本書所要介紹的。
什么是“認知科學”?這得從人腦的結構說起。
人的腦細胞和身體上其他細胞不同,其他細胞可以新陳代謝,腦細胞則死一個少一個,這也就是為什么人老以后或腦部受傷以后某些受腦指揮的功能(如記憶)會喪失而且不再恢復的原因。那么人一生下來這筆只能開銷沒有進賬的本錢有多少呢?這個數字到現在為止還沒有統一的說法,一般所舉的最低數字是一百二十億。光看這個數字,我們還無法看出人腦的能力有多大,如果我們拿電腦來比較一下就可以明白了。現在一般應用的電腦其中央控制系統的記憶單位不過32k,64k,128k而已(k=1,032)。換言之,電腦的能力只不過是人腦的幾十萬分之一。看到這里,大概有不少人要問:既然咱們人的頭腦已有那么強的能力,述花大錢出大力發展電腦干嘛?問題在于,能力不等于運用。人的一生能被運用的腦力簡直是微乎其微。這是人的一大筆還沒動用的財富。要是人們的頭腦個個充分動用起來,那潛力之大是難以想象的。如今從事認知科學的工作者就是千方百計想研究出如何“挖潛”的辦法,使人的腦力比較充分地運用起來。
認知科學不是冥想式(Specu-lative)的學問,它是綜合十來種以實驗為基礎的學問,包括心理學、電腦學(Computer Science)、心理語言學(Psycholinguistics)等等,而發展出來的一門學問,它的研究對象是人的心智活動。
一般人往往輕視心智活動,認為那無關緊要,要緊的是表現于外在的行為。在這個大前提之下,于是由華生(Watson)以降的心理學中的所謂行為學派,專門集中精神研究外界刺激和人的行為之間的關系(當然,他們以種種動物作實驗,不過主要目標是人,不是動物本身)。有名的制約反應說(condi-tionedreflex)就是他們的成就。然而,人在接受外界刺激后和作出某種反應前其身體內部的活動過程是什么,他們既不去研究,也不屑研究。他們把這極重要的一環活動只用一個名詞就一筆帶過:黑箱。
情報處理理論的建立幫助了我們了解黑箱之謎。簡單地說,人的心智活動在某些方面和電腦內部活動情形并無不同之處。舉一個簡單的例子:當幻燈打出AA和Aa兩組字母時,問你:“兩個字母意思一,樣嗎?”你的回答都是“對的”,可是就時間來說,回答AA要需要549微秒,而回答Aa則需要623微秒。這是因為,根據情報處理理論,Aa的識別過程比AA要復雜。因為識別Aa要動用比視覺模式更多的過程,而識別AA則僅用視覺模式就夠了。
這本415頁、附有插圖說明的書所提的問題都是很有挑戰性的。雖說是寫給一般讀者看的,但是仍需讀者花點腦筋才行。不過對一門新學問有興趣的人是不應該知難而退的。
(TheUniverseWithin. ANewScienceExplorestheHumanMind.byMortonHunt.SimonandSchuster.NY.1982.415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