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晦
……這是多么激動人心的歷史性時刻呀!停戰協定已經簽字,歷時三年的朝鮮戰爭將在幾分鐘后結束。然而此時綿延百里的前線卻進行著空前激烈的炮擊。軍醫歐陽蘭在前線救護所激動不安地注視著鬧鐘
十點整。炮聲象刀切一樣消失了。
在人們感到陌生和不習慣的寂靜里,驀地,“停止了,我們勝利了!”歡呼聲象野火在前線蔓延……
孟偉哉同志的中篇小說《一座雕像的誕生》就這樣展開了畫卷。剛收到《新華文摘》,曾幾經猶疑:因它是用小號字排印,讀起來較吃力。但讀到這兒,就再也放不下。
對這篇具有深刻的思想內容與強烈的藝術感染力的優秀作品,人們期待讀到全面的分析和評價。在這里,我只談兩點個人粗淺的認識。
首先引起我注意的,是作者對題材及表現題材的角度的選擇。
故事是從朝鮮停戰開始的。其實,從全線一片沉寂的那一刻起,軍醫歐陽蘭和戰友們可以說已經是生活在和平的環境之中了,繼之而來的必然是凱旋、榮譽,與家人團聚,與戀愛兩年多的未婚夫結婚。但是,歐陽蘭正是從這一刻起,才走上另一個全新的歷程。戰爭的血與火的嚴酷考驗已經過去了,和平時期對革命戰士的考驗同樣是不容回避的。當然,養育兩個烈士遺孤與英勇犧牲相比,在人們眼中要平淡得多,算不得什么了不起的問題,可面對社會偏見、習慣勢力、“正人君子”的冷眼,它仍然是個不易克服的感情關隘。真槍實彈的戰爭結束了,但作品中人物內心世界的另一場“戰爭”則剛拉開戰幕。小說并沒有通過直接描寫戰爭過程來刻畫自己的人物,然而歐陽蘭達到的思想高度,正包含了她對戰爭的回憶與思索,也包含了戰爭對她的無可取代的深刻教益。
朝鮮戰爭停戰協定簽字之后,歐陽蘭作為“幸存者”回到闊別幾年的祖國。她認識到,她的生命已經不僅僅屬于自己。作為一個從槍林彈雨中活過來的人,她永遠不會忘記為了勝利,我們曾付出了多大的犧牲。她在和平環境中的生活必須更高尚更無私,才無虧于自己對烈士們應該承擔的義務。
作者選擇了這樣的起點來塑造自己的人物,使題材具有不同尋常的表現角度。這樣,他筆下的人物就能夠達到那樣高的思想水平,并閃耀著真實、感人的光彩。
另外,作者對于歐陽蘭的思想成長過程,做出了絕非教條的、令人信服的描寫,作者在揭示人物思想面貌與精神境界方面,有值得我們深思的地方。
歐陽蘭給她的女友薔姐的信,是我一氣讀了好幾遍的段落。在上海火車站,她失望了,未婚夫黃益升并沒有前來迎接凱旋歸來的軍醫和兩位烈士的遺孤。歐陽蘭了解到,黃益升竟認為烈士遺孤會妨礙他個人的幸福,他怕見到孩子們,怕聽他們叫他爸爸!當黃益升明明白白地向歐陽蘭表示:“我更希望你是你原來那個樣子”的時候,他們的分手是無可挽回了。正如黃益升在久別重逢后認識到的那樣,歐陽蘭已經不是幾年前他熱戀的那個女大學生了,她從一個單純的學生成長為無私無畏的革命戰士。——這兩者之間的差距,自然是用戰火的洗禮來填補的。這里,作者含蓄地告訴我們:黃益升也從當年的思想水準上倒退了,這種倒退主要是由歐陽蘭的前進顯露無遺的。黃益升只滿足于敬佩“最可愛的人”,但自己卻絲毫也不打算去做那樣一種人,在個人利益面前,必然暴露出自私、利己的卑微心理。對于我們來說,歐陽蘭完全不是一個“高大全”式的可敬不可愛、缺乏實感的人物,更不是一個為自己小資產階級思想顧影自憐、自鳴得意的自我表現者(順便說一句:當前某些作品中不乏這類人物)。這一點,正是這一點,才構成了我們對于歐陽蘭深深的欽佩;才使我們覺得這是一個來自對生活的開掘,而不是來自教科書的具有精神感召力量的活生生的人!在中篇作品中,把人物共產主義思想境界揭示得這樣真實、感人,這樣美,并不很多見。
讀完這篇作品,東方發白,曙色臨窗,寒雀在蒼松枝頭啁啾跳躍。房間里的爐火不知是什么時候熄滅的,但我心中卻充滿暖意。放下書卷,望著微熹,眼睛很疲倦,可干澀的眼窩卻濕潤起來。一座雕像在我心中誕生了,那是革命戰士崇高、無私的偉大品質的紀念碑。
從《一座雕像的誕生》這部作品看來,作者有較強的藝術概括能力與處理題材的魄力,善于通過人物內心的披露與刻畫思想成長的歷程,使藝術形象達到較高、較新的境界。作者正確地表現了革命者應有的精神境界,這對於我們今天的青年一代無疑具有極大的教益。
一九八一年十二月十日
(《一座雕像的誕生》,孟偉哉作,《新華文摘》一九八一年第八期,即將出版單行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