拙編《林紓翻譯作品全目》(收入《林紓的翻譯》,商務印書館,一九八一年),著錄林譯凡一八四種。《讀書》一九八二年第六期,連燕堂撰《林譯小說有多少種》,對這個數目作了一些修訂:“除去其中《民種學》、《西歐通史》兩種并非小說,加上寒(光)、朱(羲胄)提到而《全目》未及的《加木林》一種,則目前可知林譯小說當有一八三種。”
《加木林》一種,《全目》已著錄(編號087)。按《加木林》刊《小說世界》第十二卷第十三號,民國十四年十二月,署:“林琴南遺稿”。未題原著作者書名,寒光、朱羲胄亦未曾考訂。《加木林》(Gamelin)其實就是喬叟(GeoffreyChaucer,約1340——1400)名著《坎特伯雷故事》中的《廚子的故事》。不過,林譯所據并不是喬叟原著,而是查爾斯·考登·克拉克(CharlesCowdenClarke,1787-1877)為兒童編寫的《散文本喬叟故事》(TalesfromChaucerinProse)。
何以見得林譯所據是克拉克書,而不是喬叟原著或別人的改編本?因為,克拉克書除導言外,共收入坎特伯雷故事十篇,而林紓翻譯了九篇,僅一篇未譯,或已譯未刊。除《加木林》外,其他八篇為:《雞談》(TheNunsPriestsTale)、《三少年遇死神》(ThePardonersTale)、《格雷西達》(TheC1erksTa1e)、《林妖》(TheWifeofBathsTale)、《公主遇難》(TheManofLawsTale)、《死口能歌》(ThePrioresssTale)、《魂靈附體》(TheSquiresTale)和《決斗得妻》(TheKnightsTale),散見《小說月報》第七卷第十二號至第八卷第十號,民國五年十二月至六年十月。八篇皆陳家麟同譯,僅《林妖》一篇署:“英國曹西爾原著”。前人未曾深考,所以未能指出林紓曾經翻譯《坎特伯雷故事》。
克拉克是詩人濟慈(JohnKeats,1795——1821)早年的導師。他對普及喬叟作品貢獻頗大,除公開講演外,曾編訂《TheRichesofChaucer》,和替一八四二年第七版《大英百科全書》撰寫《喬叟》條。《散文本喬叟故事》頗忠于原著,但凡是克拉克認為不純雅的情節,皆略過不提。
林紓還翻譯過克拉克的太太瑪麗·考登·克拉克(MaryCowdenClarke,1809—1898)所寫的《奇女格露枝小傳》(TheThanesDaugh-ter)。克拉克夫婦和蘭姆姊弟(Ma-ryLamb,1764-1847;CharlesLamb,1775-1834)友好。瑪麗·考登·克拉克嘗模仿蘭姆姊弟的《吟邊燕語》(TalesfromShakespeare),撰寫了十五個莎劇女主角的童年故事,總名《TheGirlhoodofSha-kespearesHeroines》;《奇女格露枝小傳》即其一,述麥克貝思夫人(LadyMacbeth)事,可以視作莎劇《麥克貝思》前傳。這些莎劇女主角童年故事,內容全出想象,僅人物和地點根據莎劇。通過這些故事,克拉克試圖解說莎劇女主角性格的形成。
克拉克夫婦生平,詳奧爾蒂克(RichardD.Altick)寫的《考登·克拉克夫婦合傳》(TheCowdenClarkes.London:OxfordUniver-sityPress,1948)。
連燕堂認為林譯作品僅《民種學》和《西歐通史》兩種并非小說,也可以商酌。林紓曾翻譯阿納樂德(ThomasArnold,1795-1842)的《布匿第二次戰紀》(TheSecondPunicWar),這原是阿氏所寫的古羅馬通史(HistoryofRome)的第三卷。阿氏曾任有名的魯比公學(RugbySchool)校長十四年,一八四一年被委任為牛津大學的近代史皇家講座教授。又是名文學批評家MatthewArnold(1822——1888)的父親。《布匿第二次戰紀》是一部學術性歷史著作,不是小說。
此外,法國將領蒲哈德(Ed-mondBuat,1868-1923)所寫的《德大將興登堡歐戰成敗鑒》(Hinden-burg),和洛加德(JohnGibsonLo-ckhart,1794-1854)《拿破侖本紀》(HistoryofNapoleonBuonaparte)也都是嚴謹的傳記,不可以稱為小說。
林譯劇本多采用小說形式,但林譯克里孟索(GeorgesClémen-ceau,1841-1929)的《膜外風光》(Levoiledubonheur),仍保持原著劇本形式。又如孟德斯鳩(Mon-tesquieu,1689—1755)的《魚雁抉微》(Lettrespersanes)被視為小說,也恐未當。
所以,我以為但稱林紓嘗翻譯作品若干種,主要是小說,即足。不必強分為小說若干種,非小說若干種。
當然,《林紓翻譯作品全目》著錄林譯一八四種,仍有缺失。《全目》發排后,承濟南李家驥先生和上海胡道靜先生的幫助,我已發現了《全目》失錄的一種林譯:《
此外,林譯《埃司蘭情俠傳》(《全目》編號001)、《滑鐵廬戰血余腥記》(123)、《英女士意色兒離鸞小記》(157)、《巴黎四義人錄》(158)、《十萬元》(161)和《
一九八二年八月五日
讀者·作者·編者
馬泰來拙編《林紓翻譯作品全目》(收入《林紓的翻譯》,商務印書館,一九八一年),著錄林譯凡一八四種。《讀書》一九八二年第六期,連燕堂撰《林譯小說有多少種》,對這個數目作了一些修訂:“除去其中《民種學》、《西歐通史》兩種并非小說,加上寒(光)、朱(羲胄)提到而《全目》未及的《加木林》一種,則目前可知林譯小說當有一八三種。”
《加木林》一種,《全目》已著錄(編號087)。按《加木林》刊《小說世界》第十二卷第十三號,民國十四年十二月,署:“林琴南遺稿”。未題原著作者書名,寒光、朱羲胄亦未曾考訂。《加木林》(Gamelin)其實就是喬叟(GeoffreyChaucer,約1340——1400)名著《坎特伯雷故事》中的《廚子的故事》。不過,林譯所據并不是喬叟原著,而是查爾斯·考登·克拉克(CharlesCowdenClarke,1787-1877)為兒童編寫的《散文本喬叟故事》(TalesfromChaucerinProse)。
何以見得林譯所據是克拉克書,而不是喬叟原著或別人的改編本?因為,克拉克書除導言外,共收入坎特伯雷故事十篇,而林紓翻譯了九篇,僅一篇未譯,或已譯未刊。除《加木林》外,其他八篇為:《雞談》(TheNunsPriestsTale)、《三少年遇死神》(ThePardonersTale)、《格雷西達》(TheC1erksTa1e)、《林妖》(TheWifeofBathsTale)、《公主遇難》(TheManofLawsTale)、《死口能歌》(ThePrioresssTale)、《魂靈附體》(TheSquiresTale)和《決斗得妻》(TheKnightsTale),散見《小說月報》第七卷第十二號至第八卷第十號,民國五年十二月至六年十月。八篇皆陳家麟同譯,僅《林妖》一篇署:“英國曹西爾原著”。前人未曾深考,所以未能指出林紓曾經翻譯《坎特伯雷故事》。
克拉克是詩人濟慈(JohnKeats,1795——1821)早年的導師。他對普及喬叟作品貢獻頗大,除公開講演外,曾編訂《TheRichesofChaucer》,和替一八四二年第七版《大英百科全書》撰寫《喬叟》條。《散文本喬叟故事》頗忠于原著,但凡是克拉克認為不純雅的情節,皆略過不提。
林紓還翻譯過克拉克的太太瑪麗·考登·克拉克(MaryCowdenClarke,1809—1898)所寫的《奇女格露枝小傳》(TheThanesDaugh-ter)。克拉克夫婦和蘭姆姊弟(Ma-ryLamb,1764-1847;CharlesLamb,1775-1834)友好。瑪麗·考登·克拉克嘗模仿蘭姆姊弟的《吟邊燕語》(TalesfromShakespeare),撰寫了十五個莎劇女主角的童年故事,總名《TheGirlhoodofSha-kespearesHeroines》;《奇女格露枝小傳》即其一,述麥克貝思夫人(LadyMacbeth)事,可以視作莎劇《麥克貝思》前傳。這些莎劇女主角童年故事,內容全出想象,僅人物和地點根據莎劇。通過這些故事,克拉克試圖解說莎劇女主角性格的形成。
克拉克夫婦生平,詳奧爾蒂克(RichardD.Altick)寫的《考登·克拉克夫婦合傳》(TheCowdenClarkes.London:OxfordUniver-sityPress,1948)。
連燕堂認為林譯作品僅《民種學》和《西歐通史》兩種并非小說,也可以商酌。林紓曾翻譯阿納樂德(ThomasArnold,1795-1842)的《布匿第二次戰紀》(TheSecondPunicWar),這原是阿氏所寫的古羅馬通史(HistoryofRome)的第三卷。阿氏曾任有名的魯比公學(RugbySchool)校長十四年,一八四一年被委任為牛津大學的近代史皇家講座教授。又是名文學批評家MatthewArnold(1822——1888)的父親。《布匿第二次戰紀》是一部學術性歷史著作,不是小說。
此外,法國將領蒲哈德(Ed-mondBuat,1868-1923)所寫的《德大將興登堡歐戰成敗鑒》(Hinden-burg),和洛加德(JohnGibsonLo-ckhart,1794-1854)《拿破侖本紀》(HistoryofNapoleonBuonaparte)也都是嚴謹的傳記,不可以稱為小說。
林譯劇本多采用小說形式,但林譯克里孟索(GeorgesClémen-ceau,1841-1929)的《膜外風光》(Levoiledubonheur),仍保持原著劇本形式。又如孟德斯鳩(Mon-tesquieu,1689—1755)的《魚雁抉微》(Lettrespersanes)被視為小說,也恐未當。
所以,我以為但稱林紓嘗翻譯作品若干種,主要是小說,即足。不必強分為小說若干種,非小說若干種。
當然,《林紓翻譯作品全目》著錄林譯一八四種,仍有缺失。《全目》發排后,承濟南李家驥先生和上海胡道靜先生的幫助,我已發現了《全目》失錄的一種林譯:《
此外,林譯《埃司蘭情俠傳》(《全目》編號001)、《滑鐵廬戰血余腥記》(123)、《英女士意色兒離鸞小記》(157)、《巴黎四義人錄》(158)、《十萬元》(161)和《
一九八二年八月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