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會鵬 方廣錩
古語曰:“民以食為天。”現在看來,這句話有三層意思。一、食物是延續人類個體生命以及延續人類整體生命乃至維持整個社會活動的必要條件。二、食物是改造和發展人類體質的必要條件:如果原始人不會熟食,依然茹毛飲血,那人類的進化將不知要推遲多少萬年。三、食物又是人類與外部自然界取得必要平衡的調節器之一。總之,人類要在自然界生存下去,求得發展,首先必須保證充分的、一定質量的食物來源。
食物之于人類既如此重要,那么,古人是如何解決這個問題的?今人正在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將來的人又會如何解決這個問題?象日本這樣人多地狹的國家應該怎么辦?中國又該怎么辦?如果出現全球性氣候變化,人類生存環境惡化,又該怎么辦?如何既解決人類的食物問題,又保持人與自然的生態平衡?人、食物、自然這三者的關系究竟如何?上述種種,就是日本西丸震哉新著《食物生態學入門》一書中研究的課題。該書已成為目前日本的暢銷書之一。
“食物生態學”這個名詞對中國人來說比較陌生。這是近年來新興的一門學科,西丸震哉就是鼓吹者之一。它主要研究在各種條件下人是怎樣解決食物問題的?怎樣與周圍自然取得平衡的?以及飲食的內容與方式對人本身的影響等等。作者在本書中追溯了人類整個“吃”的歷史,認為自然界的生物群體的發展都受食物多寡的制約,人也不例外。古代,由于人們獲得食物比較困難,限制了人類總數的增長,人與自然保持著一定的平衡。但隨著人類智慧的發展,人們獲得食物的手段與途徑越來越多,人口也急劇增長起來。作者提出,地球上可食的東西畢竟是有限的,現在,人們為了滿足日益增長的食物需求,正在日益加劇地砍伐山林、墾殖荒地,撈捕水產,這使人與自然的生態平衡遭到破壞。作者警告說,如果現在不重視這一問題,不大力控制人口,事態將更嚴重,總有一天,世界性的大饑荒會到來。
作者認為,世界氣候正在變冷,糧食生產的前景不容樂觀。近年來,由于進口糧食價格比本國生產糧食成本低,日本大量毀田筑路修廠,造成農業蕭條。
作者還指出,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人類逐漸形成了適應外部條件的生理機制。但是,近百年來,人類的生存環境急劇變化:交通工具、通訊設備的發展;家用電器的普及;過量的蛋白質、脂肪的攝入;甚至大量合成化工品、重金屬進入人體。人的機體在短期內尚不能適應這突如其來的變化。因此,“富貴病”普遍出現,身體某些部位肌肉萎縮,應付外界環境變化的能力降低等等都是很自然的。
(西丸震哉:《食物生態學入門》,日本東京角川書店昭和五十六年七月十日初版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