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五六歲的時候,爸爸病逝,接著媽媽又改嫁,留下我這個孤兒由爺爺照管。去年,撫養我的爺爺也與世長辭了,只剩下我和一個有病的叔叔。我叔叔待我非常好,為了讓我繼續念書,他起早貪黑地勞動,病情越來越重。生活對我就是這般的無情,但親愛的黨給了我溫暖。我不僅讀完了小學、初中,而且還上了高中,現在縣七中讀書,每學期都能拿到6至8元的助學金。我常想,如果沒有親愛的黨,沒有優越的社會主義制度,那我也許早成了地主家的放牛娃了。我打心眼兒里感激親愛的黨。可是,我心中也還有苦惱。由于十年動亂,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遭到嚴重破壞,使得一些干部對人民群眾的冷暖漠不關心。我聽別的隊的同學說,公社曾發給孤兒一件棉衣和一床棉被,而我卻未得到過。再如以前我每年能分五百多斤谷,還算過得去,但去年只給了我360斤。編輯同志,我在學校學習,一學期就需要230斤谷,一年460斤,那一百斤谷從哪里去找?放假回家又吃什么呢?我不敢想了。今后的生活該怎么辦?請你們為我呼吁呼吁,莫忘了我這個不幸的孤兒啊!
祁東縣大云公社建新大隊一隊
劉中秋
群工部:
收到貴社轉來劉中秋的信,團縣委派我走訪了大云公社和建新大隊。經調查,劉中秋反映的情況基本屬實。
1981年,生產隊曾討論過讓劉中秋的口糧達到一般用糧標準,即540斤(該隊人均口糧620斤)。但后來分配時,有人提出劉出集體工不積極,應少分糧。這樣,隊里就扣除了180斤,他實得口糧360斤,糧食款由其叔父劉陽春代付。
劉中秋在縣七中讀書,離家40多里,星期日不能回家。又因他在畢業班,去年只放了21天暑假,所以確實沒有多少時間參加隊里的勞動。
大云公社黨委對鰥、寡、孤、獨者的照顧一般還是比較好的。去冬公社給高橋大隊的孤兒發了棉被棉衣,因建新大隊沒有反映劉中秋的困難,所以劉沒有得到應有的照顧。
這次,公社黨委聽了調查匯報后,對此十分重視。公社黨委書記對我們說,隨著農業生產責任制的建立和完善,照顧五保戶、困難戶、烈軍屬的問題顯得尤為重要。他們決心認真貫徹黨的農村經濟政策,加強調查研究,切實把這一工作抓好,把黨的溫暖及時送到群眾的心坎上。現在劉中秋的生活困難問題已得到較好的解決:劉的口糧補足到540斤,糧食款由生產隊公益金解決,其叔父代付的款退回。
共青團祁東縣委員會調查人王祖成1982年2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