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延年
胡耀邦同志最近在青海、甘肅和陜西等地考察將要結束時,向青海、甘肅兩省的同志和北方十五省區旱作農業工作會議的代表們,提出了一個簡明而具有重大戰略意義的指導思想:“種草種樹,發展畜牧,綠化祖國,改造山河。”這是解決生態平衡,加快農業全面發展的根本出路。耀邦同志形象而幽默地比喻,這是來個“反彈琵琶”。同時,要求團中央動員團員和青少年開展義務采集草種樹種,支援甘肅改變面貌的活動,生動實際地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我們學習耀邦同志這一指示精神,深受啟發。耀邦同志的指示是針對甘肅、青海的情況講的,但對西北、華北等干旱地區亦有普遍的指導意義。它不僅對我國大片的干旱半干旱地區、牧區半牧區、林區半林區是一個重大的方針問題,而且對整個農業的布局,進一步處理好農林牧的關系,以及調整農業生產結構等,也具有極其重要的深遠意義。就以甘肅的情況來說,全省四十五萬四千平方公里,六億八千萬畝土地,人均近三十五畝。其中耕地僅占百分之七點八,除沙漠戈壁外,可以利用的還有大面積的荒山、荒溝、荒坡。如果經過二三十年堅持不懈的努力,能把四分之一的土地種上樹,就可以造出一個一億畝以上的新林區。加上種草和利用林地的葉、草,就會建設起全國第一流的林業和畜牧業基地。到那時,干旱對生產建設的消極影響,定將有所改變,濯濯童山將披上嫩綠疊翠的盛裝,人民會大大富裕起來,對國家的貢獻會大大增加,窮甘肅會變成富甘肅。
耀邦同志在視察過程中,多次談到西北一些地方的歷史,說明過去這里曾經有過草木豐茂的景象。根據記載,秦漢時期,黃河中上游“大山喬木連跨數郡,萬里鱗集,茂林蔭翳。”明代以前,甘隴仍是林茂草豐,“天晴萬樹排高浪”,“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地方。后來長期的戰亂,使“千里隴原,一片赤地”,造成了“山童水劣,風高土燥,秋早春遲”,“三年兩頭旱,十種九不收”的惡果。解放以來,黨和人民政府領導群眾向自然災害進行了艱苦的斗爭,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是,工作中也有失誤。一九五八年“大煉鋼鐵”、大辦“公共食堂”等“左”的做法,特別是十年動亂,使植被遭到嚴重破壞。與此同時,片面地強調以糧為綱,重農輕林,重農輕牧,眼睛只盯著少量耕地;到處濫墾草場,亂毀林地,破壞了生態平衡,加快了惡性循環。許多地方飼料、肥料、燃料俱缺,不少地方靠鏟草皮、挖草根作燃料。胡耀邦同志的指示正是鑒于歷史的經驗和教訓,鑒于建國后指導農業上的失誤而提出的。耀邦同志的指示為我們指出了一條加快農業全面發展的新路。改變“就糧抓糧”,來個“反彈琵琶”,狠抓種草種樹,以此為突破口,以草以林促畜牧,以草以林促糧食,以草以林促工業。做到草多林多,畜多肥多,糧食和油、棉、麻等經濟作物更多,實現良性循環。近年來,在甘肅的中部干旱區,已經出現了一些種草種樹成功的典型。華家嶺林場采取民辦公助,統一規劃,分散經營的辦法,造林六萬多畝,一千六百多萬株,初步形成了全長三百公里的林帶。通渭縣申家山生產隊,堅持四年種草養畜,初步改變了窮困面貌。今年僅從種草養畜中每人平均收入一百五十元到二百元。今后,隨著時間的推移,一定會有越來越多、越來越有力的事實,說明種草種樹,是治窮致富之道,是利民利國之方。中國的農民,一定會在黨的領導下,走出一條適合我國情況的、以有機農業為主的道路,向著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業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邁進。
當然,要實現黨中央領導同志提出的要求,必須排除各種干擾和阻力,克服各種困難,堅韌不拔地連續干它二十年、三十年。我國的農業雖有幾千年積累的豐富經驗和精耕細作等優良傳統,但對種草種樹,特別是對種草,歷來是輕視的。草芥、草莽、草木,成了被輕視者的代名詞,什么“視同草芥”、“草菅人命”這一類成語,自古至今仍盛傳不衰。今后,要大大提高草木的地位,增加林牧業的比重,就必須打破這種傳統觀念和因循守舊的習慣。青年是最少保守思想,最容易接受新事物的。所以,我們熱切地希望青年在學習和繼承我國農業的豐富經驗與優良傳統的同時,按照黨中央指引的方向,沖破保守思想,掌握新的技術,創出新的業績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