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正義 劉朱嬰
隨著全黨工作重點的轉移,全軍提出了“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培養軍地兩用人才”的方針,它不僅為新的歷史條件下軍隊建設指明了方向,也滿足了干部戰士渴求成才的愿望。
如何培養軍地兩用人才?同志們創造了許多新辦法、新路子,而立足本職自學成才,是一條重要途徑。
“莊戶兵”成了“革新迷”
陽春四月,京郊長城腳下的一座綠色油庫里,總后勤部召開的技術革新現場會正在進行。當參觀者為一件件新穎實用的成果而贊不絕口時,有人不禁問道:“革新者是誰?”
人們很難想象,這些先進的電子革新成果,會出自一個僅有初一文化的“莊戶兵”之手。他叫郭桂明。
小郭是一個農民的后代。家庭的重負,使他沒有念完初中就輟學了。一九七0年,他入伍來到油庫,站崗、卸車皮、搬油桶,他樣樣干在前。不久,油庫為了改變油料裝卸中人推肩扛的落后面貌,成立了技術革新小組。“初中”水平的小郭被吸收為其中的一員,并要負責研制“晶體管電子流量計”。打開圖紙一看,他傻眼了,只見上面花花綠綠,自己一竅不通。拿起一只小小的晶體管,感覺比家鄉的鋤頭還重幾十倍。面對困難,小郭也發過愁,可是他很要強,堅信路是人類走出來的,只要拼命學習,難關定能突破。他跑到街上,一下買回了《電工基礎知識》《晶體管放大電路》《可控硅》等十幾本書。然而,他畢竟連初中都未讀完,要掌握這些高深的知識,談何容易!對此,他并沒有氣餒,而是努力地去克服自學路上的一個個攔路虎。
專業不懂,基礎又差,怎么辦?小郭采用了學專業補基礎的辦法,以學電子專業為主,遇到一些基本概念不懂,就翻基礎課本。這樣邊學邊補,互相促進,天長日久,他不但補上了全部的初、高中課程,還逐漸入了電子技術的門。為了及時鞏固所學的知識,檢驗自己的學習效果,他采用從小改小革起步,邊學邊干的路子,結合實踐革新了“洞庫自動報警”和“自動斷電”等裝置。
自學中,另一個尖銳的矛盾是:許多難度較大的問題自己無法解決。他就四處拜師求教。一次,清華大學的幾位老師帶學生來油庫實習,這真是難得的好機會。求知若渴的小郭向老師問了一大堆疑難問題,并把搞流量計失敗的經過講給老師聽。老師們建議他放棄原來的設計,研制先進的集成電路電子流量計。新的知識打開了小郭的視野。可是,他不懂數控原理。“老師,收下我這個學生吧!”小郭強烈的求知欲望感動了老師和領導,他們同意小郭到清華大學旁聽。
進大學的課堂,過去做夢也想不到啊!小郭十分珍惜這個好機會。他加倍苦學,無論是聽課,還是設計,比誰都認真。一次,他畫集成電路銅板,細小的毛筆在他手中抖動不停,弄得黑漆到處都是,但他還是苦苦地畫。就這樣,經過半年多的努力,終于搞成了第一代樣機,在油庫安裝使用后,領導和同志們喜出望外。過去,發一次油需要四個戰士,兩個人拖著沉重的膠皮管子爬上油罐車發油,兩個人分別看機械表、轉動人工開關。不光勞動強度大,而且發油量也不易控制。現在,只要一個人坐在控制室里,輕輕按動電鍵,就可以在電子流量計的準確控制下同時為四臺車發油。比人工發油提高工效六倍多。油庫實現了輕油發放自動化,小郭也被提升為技術員。
成功給他增添了勇氣和信心,他進一步明白:立足本職,是自學成才的捷徑。從此,他更自覺地把自學同本職工作緊密聯系起來,工作需要什么知識,他就看什么書。他常把工作中的難題作為革新課題,再圍繞革新課題去學習各類知識。戰士們收發粘油十分勞累,灌一桶二百公升粘油,要反復從磅秤上搬上挪下,直到灌夠數量。能不能搞個自控裝置,代替沿用了幾十年的過磅稱重的老辦法呢?為此,他又埋頭在書堆里,看了上百本書,畫了十幾張設計圖,計算了上千個數據,為了改裝某個部件,僅有關電磁理論的書就讀了十幾本,終于研制成功“粘油灌桶自控裝置”。
幾年來,郭桂明在自學的道路上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他與王宗池等同志合作,搞成了二十多項技術革新成果,其中四項獲北京部隊科技成果獎,六項已在不同范圍內推廣使用。他深有感觸地說:“起點低不可怕,基礎薄不足怨,只有針對難點多用功,不怕麻煩反復學,從數量上積累多了,必然產生質的飛躍。”
“笨伙夫”變成“巧媳婦”
某部二連,曾有個在上級機關掛了號的落后食堂。幾年一貫制的大鍋飯菜,做得既單調又乏味,吃得戰士們直皺眉、直上火。有的戰士編了個順口溜說:“炊事班,不簡單,一鍋做出三樣飯:下面黑,上面黃,中間埋著‘穿甲彈,做的饅頭酸又酸,硬得象顆‘烏龜彈”。
“去你們的!咱還不愿侍候人呢。咸菜伴窩頭是我軍的光榮傳統,你們愛吃不吃!”
“俺村來了四個小伙兒,一個干無線,一個開油機,一個駕摩托,就俺當了伙頭軍,真是命里只有八合米,走遍天下不滿升!”
炊事班亂套了。炊事員們紛紛找指導員,找司務長,要求“改行”。
連里經過認真分析,認為看不起炊事工作,覺得干這一行學不到知識,這是炊事班的主要矛盾。決定用知識去開拓他們的視野。于是,一連幾天晚上,連干部輪流找他們談心:“別小看了炊事工作,做飯也大有學問哩!”
“做飯有啥子學頭?”
“你們想,連隊和家庭過日子一樣,也要有‘巧媳婦……”司務長結合自己當炊事員的經歷,談起了各種菜肴的燒、蒸、煮、炒、炸,熘、氽、熬、燉、煎……,講起了烹調的色、香、味、形……戰士們聽得入了迷:“俺鎮上飯店的廚師,也未必會這一招哩!”“早知做飯有學問,何不學它個一招鮮?”戰士們學技術的勁頭上來了。
但是,怎么學呢?連隊不是烹飪學校呀!聽說附近的毛紡廠食堂,雖有上千號人吃飯,可伙食辦得棒極了。對!走出去學,到地方上拜師學藝。
于是,連隊派小湯、小于到北京毛紡廠食堂學習。可食堂的師傅那么多,跟誰學呢?他們問吃飯的工人:“這兒的師傅誰有高招?”……心里有底了,便施行“盯人”戰術。“高招師傅”上班了,他們便過去打雜、當下手,跑、聽、看、問、記,一天不住點。這個師傅下班了,他們又轉移目標,盯上了另一個。師傅三班倒,他們連班學。短短兩個月,滿載而歸。
出不去的戰士怎么辦?結合實踐自學。班里制定了學習制度:1. 每周集中兩個半天學習業務,看業務書籍,請司務長上課,重點解決難題;每月開兩三次業務分析會,針對問題找原因,及時總結經驗教訓,從理論上提高。2. 結合實踐,定期考核評比。連隊的支持,班里的督促,工作的壓力,日后的出路,使炊事班的戰士坐不住了,他們利用一切機會學、學、學!請看:
——聽說炒甜的東西不能放蔥,否則味不正。于是,做副食的戰士利用業務學習時間查資料、翻書,—呵,找到了!為什么不能放蔥的道理,《食品科技》上講得清清楚楚,有科學依據!
——饅頭又做黃了。鎖眉、撓頭、吸冷氣—咋回事兒?大家利用業務分析會找原因。哈!原來是溫度、時間、面肥三要素沒掌握好。
——上級發的炊事員教材,已滿足不了求知的渴望,他們又盯上《大眾菜譜》《廣東菜譜》《山東名菜譜》《日用健康營養食譜》《食品科技》等刊物,甚至小報上介紹的小炒及涼菜制作方法,也剪貼了保存起來。
—星期天晚上,電視里的“為您服務”節目成了他們的“必修課”。有一次剛介紹完“蛇黃瓜”的制作,食堂操作間的燈“叭”地亮了,一位同志穿上工作服,操起刀、勺練了起來。
——一九八三年初,在一列飛馳的快車上,兩位旅客正在津津有味地大談“西湖魚”的制作。不想,談話內容全被旁邊的一位戰士“筆錄”了下來。從此,二連的菜譜上,又多了一道江南風味菜。
自學給炊事班帶來了大變化,知識使“笨伙夫”變成了“巧媳婦”。“八一”建軍節,連隊大會餐。炊事班使出渾身解數:雞、鴨、魚、肉、蛋,紅、黃、藍、白、黑,咸、淡、香、脆、甜……多豐盛的“筵席”啊!戰士們高興地說:“二連風味真不賴,蓋過咱的家鄉菜,有滋有味吃不夠,炊事班里出人才。”去年底,二連的食堂被評為“先進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