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 喻
劉某,今年45歲,平索一向健康。可是從去年夏天起,發現自己大便的習慣改變了:有時隔二、三天一次,有時一天卻解幾次稀便。當時他沒有在乎。后來病情漸漸加重了,大便次數增多,有時還帶血,腹部隱痛。當地醫生認為是慢性痢疾,給他點“痢特錄”、“土霉素”之類的藥物,有時竟也能抵擋一陣,只是病情時好時壞。這樣又拖了幾個月,劉某感到“衣帶漸寬人憔悴”,這才覺得問題的嚴重。到醫院一檢查;診斷為結腸癌。但為時已經太晚了——癌腫已經轉移了!
這只是許多大腸癌誤診病例中的一例。
將大腸癌誤診為“腸炎”或“痢疾”,這是臨床上最常見的錯誤,有人報道占誤診病例的26.6%。三國時,劉備在白帝城臨終前寫下的遺詔中說:“朕初得疾,但下痢耳;后轉生雜病,殆不自濟……。”據后人分析,劉備得的并不是“下痢”,而是大腸癌。因為貴為帝王的劉備,在當時優越的條件下不致于會因“下痢”而死,而且史料中也沒有說他曾發生急性感染。所以,或許劉備也扭腸癌誤為痢疾了。
大腸癌是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患者大多是中年以上的人;如結腸癌,患者90%是40歲以上的中老年。由于大腸癌的好發部位也跟痢疾一樣,多發生在直腸及乙狀結腸,當腫瘤合并感染時,出現大便次數頻繁、腹痛下墜,里急后重和粘液血便等癥候群,酷似慢性痢疾;加之本病早期癥狀不明顯,常不為病人本人和醫生所重視,造成誤診誤治,喪失了早期治療的良機。
因此,中年人如出現下列情況時要警惕大腸癌,及時到醫院檢查,包括肛指檢查、鋇劑灌腸和纖維結腸鏡檢查等,以便明確診斷,及時治療。這些情況是:
1、大便習慣一向正常,但近來有便秘、腹瀉(或兩者交替出現)及排便不暢、里急后重等現象,經正規抗菌治療2周以上無效者,2:近期出現持續腹部脹氣和不適或隱痛者;3,大便變稀,或便中有隱血、粘液、鮮血者;4,有原因不明的進行性貧血,并有體重減輕、肢體無力者,5,腹部可摸到腫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