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德立等
近年來由于人工呼吸器、高壓氧及氧療法的使用較普遍,因此,吸氧過多而發生氧中毒的事例也時有發生。如何認識氧中毒的早期表現,既是專業醫務人員應該注意的問題,也是家屬在病人吸氧過程中值得關心的事。
氧太多和太少一樣危險
氧是生命之源。人的一生,從嬰兒哇哇墜地開始,便在均勻的呼吸節拍中不斷地吸入氧氣,呼出二氧化碳。據觀察研究,一個人在安靜時每分鐘約吸八氧氣0.5升。清潔的新鮮空氣中含氧約20.95%,當大氣含氧量低至15%,人就會感到呼吸困難;當低至8%以下時,就會危及生命。若呼吸完全停止5分鐘,人體因缺氧所遭受的損害就是不可逆的,腦及其它許多重要器官因缺氧而發生水腫,壞死,生命也就會完結。
但是,人體對氧的需求也不是越多越好。著名化學家拉瓦錫在兩百年前就已經發現:“氧是一個藥物,也有毒”,“太多的氧或許和太少的氧一樣危險”。1878年勃特將鳥置于5~20個大氣壓的氧氣中,發現鳥也會出現氧中毒的癥狀。
氧的毒性可以涉及許多器官如肺、中樞神經系統、眼、睪丸等,對肺的毒性尤為突出。北京兒童醫院選擇1976年以來使用人工呼吸器及氧治療的死亡病例11側進行尸檢復查,發現其中5側呈典型的肺氧中毒的病理改變。至于氧中毒的發病機理,目前還不是十分清楚。凱斯脫勒通過動物實驗說明,氧中毒早期,肺的毛細血管內皮細胞有大塊損傷,造成問質和肺泡內液體的滲出,引起肺水腫,影響肺的通氣功能。有人認為高濃度氧可損害人體的某些酶系統,抑制細胞內的氧化反應過程,因此對各種基本生化過程(如能量供應,解毒作用等)都有直接的影響。
氧中毒的早期表現
氧中毒與吸氧時間、氣體壓力大小有密切關系。許多研究表明,人類能耐受的氧分壓在450毫米汞柱以下,即相當于一個大氣壓下60%的氧濃度時,尚不致子產生氧中毒癥狀。如超過此濃度,用氧時間超過24小時,則有一定的危險性。據報道,美國宇航員在工作艙內,以三分之一絕對大氣壓下吸純氧,30天后仍可出現一定的毒性反應。
氧對呼吸道有直接的毒性。正常人清醒時連續吸純氧4~6小時以上就會感到咽喉干痛,12小時以上即難以忍受,高濃度的氧可以抑黼氣管內的纖毛活動,使分泌物難以排出。
氧中霉的早期表現——可發生口唇顫抖、頭昏、惡心、胸痛、咳嗽、呼吸窘迫、分泌物增多,嚴重時可發生神志不清和抽搐。
怎樣防治氧中毒
預防氧中毒的發生:對需要給氧的病人,應控制給氧的濃度、壓力和時間:常壓下若長期給氧,成人吸氧濃度不宜超過60%,嬰兒不宜超過40%,時間不應連續超過7天,平時我們采用鼻管法給氧濃度約30~40%,氧帳約60%,嚴密的面罩給氧可達80%。氣管切開或氣管內插管給氧濃度可高達90~98%。一般說來,常規給氧時,氧流量不超過每分鐘3升是安全的。使用人工呼吸器時,應采用40%以下含氧濃度的氣作供氣來源。
需要長期給氧者,可用間歇法,即吸氧與吸空氣交替進行;還可在氣體中加入適量的二氧化碳(可以增加心、腦、腎的血流量);同時可服一些維生素C、E,注射輔酶Q10能提高機體抗氧化能力。
在護理病重的親屬時,如病人在采取其他措施的同時在吸氧,應密切觀察,發現氧中毒的早期表現,要及時向醫生或護理人員反映,以便及時進行處理。
一旦發生氧中毒,目前尚無特效療法。除了控制呼吸道感染,防止液體過量,糾正水和甩解質不平衡外,可以試用激素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