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魯軍
最近出版的由青年經濟學工作者朱嘉明編著的《國民經濟結構學淺說》,是國內正式提出國民經濟結構學這一學科概念并予以系統研究的第一部專著。
國民經濟不僅僅是一個比例和速度的問題,實際上它是物質構造(或結構)本身的問題。因此,關鍵是結構。只有研究經濟構造本身,才有可能較為深化地研究機制和外殼。而國民經濟結構的運動和發展,又確實有其規律性和客觀性,因而可以肯定,建立和發展國民經濟結構學,對于人們科學地認識國民經濟的構造和運動規律,從而協調地組織社會再生產的全部過程即社會經濟生活,自覺地調整國民經濟結構,使其合理化,都有著不容忽視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合理的經濟結構是相對于一定的時間、地點、條件而言的。對于我國來說,要建立的經濟結構應當是一個能夠比較充分和有效地利用我國的人力、物力、自然資源,使再生產的各個環節以及國民經濟各個部門,特別是農輕重能夠協調發展,從而實現經濟活動良性循環的經濟結構。因此,《淺說》認為,從社會主義生產目的出發,要把社會生產適應消費需要作為改善我國經濟結構的出發點和總目標。為了使我國現有的國民經濟結構趨于合理化,作者認為必須認真做好如下工作:(1)全面發展農業;(2)加快輕工業發展,為人民提供更多更好的消費資料;(3)大力發展能源工業和交通運輸業;(4)調整重工業結構,充分發揮機械工業在技術改造中的作用;(5)加強科學技術與經濟的聯系,發展新產品,提高產品加工深度,改善產品結構;(6)建立合理的地區結構,發揮各地經濟優勢;(7)調整進出口商品結構;(8)改革價格結構。上述工作無疑是十分艱巨的,而改革現存的經濟管理體制則是做好上述工作的必然前提。
中國正面臨著世界新技術革命的嚴峻挑戰。而新技術革命正醞釀著產業結構的一次重大質變:國民經濟結構中將出現和形成第四產業,即信息產業;原有的第二、第三次產業的結構勢將發生很大的變化。換言之,知識(技術)密集的產業比重將大大提高,甚至超過原有的第一、第二和第三次產業。為著適應世界科技革命的潮流,加快我國現代化的進程,必須實行新的經濟發展戰略。新的經濟發展戰略的基本目標是使我國在中長期內,也即從現在起的半個世紀左右,成為一個世界強國。
新的發展目標,必然對國民經濟結構提出新的要求。在當前情況下,作者認為,可以考慮通過如下途徑,實現我國國民經濟結構的新的調整和轉換:(1)全面輸入國際科技資源,大規模地開展技術貿易,改造傳統產業,扶植新興產業。在近中期內,把傳統產業的技術和效率水平提高到世界先進水平。在中長期內則把重點逐步轉向新興產業。(2)調整現有的投資政策,在近中期內,把投資重點從自然資源開發逐步轉向傳統產業的改造。(3)把改造好的傳統產業投入國際競爭,換取外匯收入,用以支持科技資源的引進費用和補償國際性貸款的還債。(4)通過傳統產業的效益的提高和實際積累水平的增長,支持新產業的開發,使新興產業在中長期內逐步達到國際競爭水平。(5)當中長期新興產業發展起來之后,我國的經濟發展就可以從主要依賴于傳統產業,過渡到傳統產業和新興產業并重,為長期主要依靠新興產業進而成為科技大國奠定穩固的基礎。
《國民經濟結構學淺說》在上述方面所作出的成功探索是十分可貴的。這本書的出版,對于我國國民經濟結構學的形成和發展,以及對于我們研究和探討新技術革命挑戰下我們應取的對策,都將產生有益的推動和促進作用。當然,我們無法苛求作者在這樣一部卷帙不繁的著作中,把一門新興學科所涉及到的所有問題都闡述無遺。許多問題確實尚待更深入,更細致的研究。這些問題主要有:(1)如何把握國民經濟結構和國民經濟機制兩者之間的關系?(2)國民經濟結構運動和發展的內在動力究竟是什么?(3)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體制改革的關系究竟如何?等等。前不久,我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同志已經就這本書發表了重要的意見(見《百科知識》一九八五年第一期)。可以期待,在我國學術界以及各方面的集體耕耘和共同澆灌下,國民經濟結構學必將在我國經濟學的百花園中,開放出更加絢麗奪目的奇葩。
(《國民經濟結構學淺說》,朱嘉明編著,知識出版社一九八四年一月第一版,0.8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