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宗磷
今年春天,我到天津市薊縣鳳凰山開會,縣里安排我到盤山幸福院為老人們進行健康咨詢。盤山是我國著名的風景區,幸福院就座落在盤山腳下,那里樹木茂盛,環境幽美,房屋是半宮殿式建筑,一排排坐北向南的臥室,陽光十分充足;這里的空氣特別新鮮。
幸福院住著大都是80多歲的老壽星,他們都能外出自己活動,這里85歲的老人,看著相當于城市75歲老人的樣子。我為這些壽星做了檢查,有高血壓、冠心病的人不多,只有少數有慢性支氣管炎,哮喘和慢性胃炎。給我印象深的是,這些老人除了身體健康水平較好外,他們的精神面貌很好,心情舒暢,大都樂呵呵的。
隨同我一起去的攝影錄像記者問我:“您說農村,山區老人健康狀態比城市好,主要原因是什么呢?”
我說:“自然界的環境對人的身心健康關系很大,良好的自然環境,能增進健康,減少疾病,延緩衰老;自然環境不好,則對健康有害,能增添疾病,促進衰老。人體本來對自然環境的適應能力是很強的,但是,如果環境惡劣,污染嚴重,超過了人的適應能力,必然有損健康。老年人體質漸漸衰弱,對環境的適應能力降低了,更需要良好的環境。在幽靜的農村、山區,林木蒼翠、高山流水、空氣清新,空氣中的負離子就多。負離子能調節人的大腦皮質功能,能振奮精神,消除疲勞,提高免疫能力,促進新陳代謝,增加組織細胞新生能力,還能防治一些疾病。”
“城鄉空氣中負離子濃度差別很大嗎?”記者問:
“差別較大。以立方厘米計算:海濱、瀑布、森林及幽靜的療養地區有5千~2萬個;鄉村及山區有1~5千個;郊區曠野及公園有4百~1千個;城市辦公室有1百個,城市住房里只有50個,應用空調的凈化車間幾乎是沒有負離子的。除此之外,較大工業城市空氣污染比較多,空氣里的二氧化碳、煤氣、各種毒物、粉塵及致癌物質等含量增多,負離子含量就更會少些。”
“城市老人怎樣爭取良好的環境呢?”記者問。
“近年來,我國各大中工業城市一方面進行環境保護,大力消除污染;另一方面,每年大搞城市綠化,這就是改造自然環境的措施。在為老人創造良好環境方面,在自家庭院、空地、平臺及室內可以多種花木,自行綠化;也可以養盆花、置盆景和養魚;有條件的老人可常到農村、山區、海濱、河沿及公園去活動散步;可定期到河塘釣魚或到名勝地方旅游等。這些,不僅能促進身心健康,也是抗老的一項良好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