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幼坤
音樂能陶冶人的情操、調節人的精神生活的作用,早為人們熟知。隨著現代科學的發展,人們進一步發現音樂對促進身體、精神的健康有著無窮的力量。
感化情感
俄國著名學者、詩人羅蒙索夫說過一句話:“親切的歌曲和音樂能喚醒我們的靈魂和培養我們高尚的情感。”確是這樣,音樂具有巨大的美的教育和感化作用。有故事為汪:德國音樂家梅耶貝爾一次和妻子爭吵之后,不知用什么來平息妻子的怒氣。在沉寂中,梅耶貝爾走到鋼琴前坐了下來,習慣地打開琴蓋,彈起了肖邦的《小夜曲》。輕柔悅耳的音樂恰象一股甘冽的清泉,淙淙地流向妻子的心房。隨著音符的流動,他妻子的怨忿也隨之漸漸消散。原來,清麗的音樂傾訴著音樂家的感情,同時也喚起了妻子對昔日美好感情的回憶。音符撥動、溝通了心靈,心靈喚起了情感,夫妻終于和好如初了。
觸發靈感
因為音樂使人感受到明朗歡樂、輕快活潑,從而激發人們充滿熱情、振奮精神、積極進取、熱愛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激情和意志。正因為音樂有如此魅力,所以音樂常象火花能觸發藝術家和科學家的靈感。愛因斯坦酷愛演奏小提琴,小提琴與相對論分享了他睡眠以外的時間,他曾幽默地把音樂列為自己成功的“三大秘訣”之一。演奏小提琴對他來說,是休息,也是享受,還為他提供了科學靈感,相傳他那堪稱現代物理學里程碑的“相對論”就是由扣人心弦的小提琴聲的觸發而捕獲的。
增進健康
優美悅耳的音樂傳入大腦后,能很好地刺激神經系統,調節人體各個部分,使人體分泌有益健康的生化物質,促進腸胃有規則地蠕動,對心血管和消化系統都有良好的作用。幼兒經常聽音樂還可促進智力發展。瑞典醫學研究者證明,對老人播放優美的音樂,不僅能推遲大腦衰老,而且能恢復其記憶力。
治療疾病
音樂不僅能增進健康,還能直接用于臨床治病。由于音樂的速度、旋律、音謫、音色的不同,對身體起著興奮、抑制,降壓、鎮痛等作用,因而音樂在醫療上產生了意想不到的獨特功效。
試驗證明,高血壓病人在聽了一曲悠揚的小提琴協奏曲后,血壓可下降十至二十毫米汞柱,患憂郁癥的病人,一日三次聽兩首輕快的樂曲,癥狀可明顯減輕。
英國劍橋大學口腔科醫生曾以音樂代替麻醉劑,成功地為二百名病人拔了牙齒。英國一家醫院對難產孕婦播放輕音樂促進她們順利分娩。日本有一家療養院,以音樂治療癡呆老人,效果顯著。據說,在美國,有的醫生還利用音樂的“聲學方法”來治療脫發癥,取得了顯著療效。瑞士日內瓦發明了一種帶音樂的催眠床,當失眠患者躺在床上,它便發出一種輕柔的催眠曲,使人很快進入甜美的夢鄉。
英國一個心理學家把音響耳機安放在孕婦腹部上,經過幾十次實驗,發現胎兒對音樂有明顯的反應。不同的音樂會引起不同的心跳。因此,心理學家相信。可以用音樂來治療心跳速度不正常的胎兒。
“音樂療法”也是我國目前開創的試驗項目。國內近年來在國外單純音樂療法的基礎上開展了音樂——電療法。江蘇省無錫市黿頭渚療養院采用音樂——電療——經絡的中結結合的新療法,即把音樂信號轉換成與音樂同步的低,中頻電流,通過經絡作用于人體,以增強身心健康。
促進生產
實驗證明,在勞動環境中播放聲調柔和的音樂,可以改變人體的熱量交換和呼吸頻率,從而減輕勞動者的心理和生理負擔,減輕他們工作的緊張、厭煩和疲勞的感覺,提高他們的情緒和工作效率。
提高教學效果
據上海一些教師實驗,在教學英語的同時播放舒曼的《夢幻曲》、門德爾松的《春之歌》等幽靜輕柔的古曲音樂,使學生的學習氣氛輕松,情緒愉快,教學效果顯著提高。在體育課中將音樂伴奏運用于體育課的整理活動,易使學生消除疲勞,而且使內臟器官的活動機能也得到輕快的調節,平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