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懷連
《富饒的貧困》這一書名,撩動了我惰性的閱讀欲望。作者用一系列分鏡頭式的真實的場景,敘述了一個發人深思的社會現象:在八十年代的中國內蒙、寧夏、新疆、西藏、廣西、云南、貴州、青海等區省,一方面是令人震驚的、難以想象的貧困;另一方面又是遍地皆寶,同樣令人震驚的富饒。貧困中的富饒,富饒中的貧困,同不發達中的發達,發展中的不發展一樣,似乎是一個難解的“悖論”。然而,作者踏遍青山,尋覓千百度,得出的“解”是那樣的顯而易見,而又是那樣的與眾不同:“不是資源的匱乏,不是產值的高低,也不是發展速度的快慢。人的素質差,才是所謂‘落后概念的本質規定”(第56頁)。
所謂人的素質,是指人從事商品生產和經營的素質。這種素質在發達地區和落后地區有天淵之隔。然而,長期以來,東西南北中,共吃一鍋飯,看不見人的素質的作用;三中全會以后,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東西南北有如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如發達地區的溫州和落后地區的貴州,“松綁”政策作用的力度相同,然而發展的方向卻相反。何以使然?人的素質問題。
在發達地區,長時期蘊積在心底的追求生活質量的沖動和對商品經濟的渴望,已成為人們普遍接受的社會觀念,一有土壤,它就會萌生出商品經濟的幼芽來,而且它的成長具有不可遏制的力量。而落后地區則是另一番景象,社會發育水平低下,經濟結構單一,社區功能不完善以及人際關系的血緣性,制約了人的素質的提高;而世世代代積累的自然經濟的慣性,又使豐富的資源不能得到開發和有效的利用,無法創造更多的社會財富,因此也難以加速社會的發育和改變經濟結構的單一性。這是一種惡性循環。
如何走出這種惡性循環?西方發展經濟學通行的理論是:經濟援助,加速落后地區的基礎結構建設。但是,我國三十多年巨額的財政補貼和基建投資,得到的結果是什么呢?基礎結構長期上不去,而且“越輸血越貧血”。所以作者提出,當務之急是變革社會—經濟結構,徹底改革經濟體制,在落后地區發展商品經濟關系,這是提高人的素質的前提。
在發達地區,經濟改革首先在農村取得成功,這場勝利,被文學家們譽為“第二次農村包圍城市”。那么,落后地區改革是否也應走這條道路呢?回答是否定的。作者認為,落后地區商品經濟的潛在力量集中在城市,城市是那里經濟發展一切矛盾的集中點,因此,落后地區的改革,應該從城市入手。徹底改革城市國營經濟系統,尤其是糧食、商業、運輸、信貸等流通系統的體制,是“調動整個落后地區發展商品經濟所有可能性的總開關”(第153頁)。
《富饒的貧困》與其說是一部發展經濟學的著作,倒不如說是一部發展社會學著作。與國外發展經濟學理論不同的是,作者超越了經濟關系本身,把它的立足點放在社會經濟系統發育程度和人的素質的改變上。由此提示:全部問題的答案,不應只在經濟學中尋找,而且還應該在社會學中尋找。作者認為,商品交換的沖動,源于居民對生活質量的追求和對新生活方式的渴望。沒有這種渴望,就沒有更新經濟活動,提高生產效率的動力;任何技術(不論是高技術還是中間技術)的“嵌入”,都只能被視為“天外來客”,束之高閣,與社會經濟系統的運動不發生任何聯系。因此,改變生活方式,比改變生產方式還要重要,它是導致落后地區發展的先決條件。在這個意義上,優先發展信息量大的、能刺激消費習慣和生活方式變革的產業,如旅游業,可能是落后地區趨利避害,超越運輸約束,改變人的素質,迅速積累資金,促進社會經濟系統發育和發展戰略在產業方向上的最佳選擇之一。
(《富饒的貧困》,王小強、白南風著,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一九八六年六月第一版,1.35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