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12·9運動距今已整整54周年了。雖然歷史的年輪已躍過了半個多世紀,但12·9運動的光榮傳統,至今仍閃爍著現實的光輝。為了探討如何在今天的歷史條件下繼承、發揚12·9運動的精神,正確評價今日青年學生的優長短弱,反思今年春夏之交北京學潮給我們的深刻教訓和啟示,我們召開了一次座談會。參加座談的有青年工作者、教育工作者和思想政治工作者。這里刊登的是座談會發言摘要。
余世光(原中國青年報社社長):中國的學生運動有一種愛國主義的傳統。從12·9運動開始,到解放前的歷次學生運動都是如此。毛澤東同志稱之為第二戰場,對中國革命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那時的愛國學生運動體現了一種憂患意識,就是要挽救國家民族的危亡。直接目的就是推翻反動政府的統治,將黑暗的舊中國變成光明的新中國,簡單地說,就是破壞舊制度。今天,我們已經建立了社會主義新中國,人民當家作主了。當然,社會主義事業也存在困難,我們的工作也出現過失誤,大學生們對社會上的各種問題及腐敗現象不滿,感到擔憂,這也是一種憂患意識。但這種憂患意識同12·9運動中體現出的憂患意識是有本質區別的,是在黨的領導下建設新中國的憂患意識。
今年北京發生的學潮和動亂有多方面原因,原因之一是學生對中國為什么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為什么要堅持黨的領導,對中國近百年的歷史了解不夠。據說電影《開國大典》有些同學就看不大明白。沒有歷史知識和對國情的深刻了解,只憑滿腔熱情和一種憂患意識,這種熱情和憂患就缺乏一種基礎和明確的方向。中國選擇社會主義道路,這不是哪個人或哪些人的意志,而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而要走社會主義道路,就必須堅持共產黨的領導。這也是歷史選擇的必然結果。
堅持黨的領導也是中國學生運動的一條重要經驗。歷史的經驗證明,自發的學生運動很容易被別有用心的人利用,產生消極影響;只有在黨的領導下,學生運動才能健康發展,學生的滿腔熱情和憂患意識才能產生積極的社會效果。
袁純清(團中央學校部部長):最近,我們在一些高校做了調查。學潮后,經過學習和反思,大學生在整體上正在向好的方面轉化。一方面在冷靜地反思,另一方面對新的領導集體抱有一種積極的希望。這說明現在的青年學生在總體上是可以信任、可以教育的。江澤民同志提出對青年學生要熱情愛護、嚴格要求,我認為這是有戰略眼光的,也是實事求是的。今天的青年學生是跨世紀的一代,肩負著歷史的重任,而且絕大多數人都有一顆愛國之心,希望國家富強,希望共產黨領導得更好。教育工作者必須以此為出發點。
當然,學生的情緒、思想彎子還沒有完全轉過來,還存在不少模糊認識。這些認識不是一天形成的,也不能要求一天之內就消除掉。如何幫助青年學生克服身上的缺點、弱點和局限性,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堅定地跟黨走,這是擺在每個青年工作者和思想政治工作者面前的艱巨課題。
當前加強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我以為應該從三個方面入手。第一是加強學生的馬克思主義理論修養,大學生中流傳的某些模糊觀點,如中國為什么不能搞權力制衡的多黨制,西方資本主義靠私有制發展了經濟,中國為什么不能搞私有制,只靠一兩句話,舉一兩個例子是不能解決的。必須用馬列主義武裝他們的思想,提高他們的馬列主義水平,才能使他們認識到錯誤在什么地方。第二是加強國情教育和社會實踐教育,這也是中國學生運動的基本經驗之一。我做過調查,這些年,凡是在社會實踐活動中表現好,對國情和社會實際了解多的大學生,對“大民主”就有比較冷靜的分析和謹慎的態度,一般不容易跟著感覺走,跟著情緒走,甚至跟著謠言走。另外,通過社會實踐,大學生能夠更好地協調自我與社會的關系,達到自我與社會的認同。第三是加強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包括道德教育、民主和法制教育、心理教育等等。這是一種細致的教育工作,應當從中、小學就開始。
總之,對這一代青年學生,我們要充滿信心和希望,面向未來,幫助他們修正錯誤、完善自身,使之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
黃志堅(中國青年政治學院教授):12·9運動已過去54年了。今天,紀念這一愛國學生運動,最現實的行動就是要強化學習意識。有一種觀念認為:12·9運動時學生游行示威,反對政府;現在的學生也上街,把矛頭指向政府,這就是繼承12·9的傳統。顯然,這種觀點是不正確的,沒看到時代變化了,青年學生的使命也發生了變化。如果說12·9時期,青年學生的愛國精神集中表現為救國,矛頭指向帝國主義和反動政府,那么,今天青年學生的愛國精神就應該集中表現為建國。在建國的奮斗中,祖國對青年學生的期望是努力學習,把自己培養成“四有”的社會主義建設人才。
我指的學習是廣義的,即學政治、學理論、學文化知識、學科學技術。這樣就需要在學習中處理好以下四個關系:一是學習與參與的關系。參與是一種積極的生活態度,但對于未走上社會的學生來說,不應過分強調參與,主要任務是學習,為的是走上社會后能更有效地參與。二是學政治理論和文化知識的關系。沒有現代科學知識,難以適應現代化建設的需要;沒有馬克思主義理論武裝,容易在復雜的斗爭中迷失方向。所以,還是要講又紅又專。三是學習書本知識和向社會學習的關系。毫無疑問,書本知識是人類文化的結晶,但如果不了解社會和國情,只從書本出發,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往往容易片面、偏激,或過于理想化。四是發揮青年人的優勢和向人民學習的關系。青年有優勢和長處,也有缺點和不足,只有虛心向人民學習,和工農打成一片,才能正確評價自己,在揚長避短中健康成長。
孫堯東(北京市委高校工委研究室副主任):現在的大學生有一種強烈的精英意識。這種所謂的精英意識在對自身的評價和對工農的態度上表現得尤為突出。即認為知識分子是先進生產力的代表,肩負著解放人類的使命,隨著科技的發展,知識分子應該成為一個獨立的社會階層;知識分子是中華民族的頭腦和良心,應當走進黨內、政府內,走進決策層,掌握中國的命運。而工農群眾則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劣根性:麻木、愚昧、落后、守舊、缺乏主人翁精神……對他們只能進行改造。這種所謂的精英意識,對青年學生的思想有一種毒化作用,很容易使青年學生脫離人民群眾,脫離集體,脫離社會,走上孤芳自賞、崇尚自我、崇拜意志力的邪路上去。
我們承認知識的寶貴,也承認知識分子是國家的寶貴財富。但是知識分子只有把自己同國家和民族的發展聯系起來,深入人民群眾中和生產、科研第一線,才能發揮自己的作用,才有自己的光明前途。
蔣效愚(北京青年政治學院黨委書記):目前大學生最關心的是社會怎么評價他們。他們有些焦慮:我們參加了動亂,是不是就算動亂分子?有一批精英,我們跟著他們干,是不是就算“精英”的幫兇?這種心情是可以理解的。其實江澤民總書記在國慶40周年的講話中已經回答了這個問題。他說:“黨和政府歷來把廣大青年包括青年知識分子看成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殷切地期待他們健康成長,迅速成才。”過去對青年學生捧得過高,結果害了他們。但現在要防止另一種傾向,即把學生貶得過低,當作異己的力量。這樣做必將使黨和社會主義事業產生中斷,既不符合黨和國家的利益,又不符合青年學生的實際狀況,也不符合我們青年工作者的愿望。
青年的主流應當肯定,但也應該幫助他們認識自身的弱點和局限性。今天的青年有哪些弱點呢?我認為有以下幾點。第一是過高的救世心理。認為自己是時代精英、21世紀的主人,手中掌握著中國救世濟貧的良方,不鳴則已,一鳴驚人。這種心理的形成有精英意識的影響,也有特殊生活條件的影響。據統計,現在一個大學生的消費水平是他家庭成員消費水平的1.5~3倍。當然這種救世心理也反映了青年的一種社會責任感,但是“過高”和“救世”則表現了一種認識,沒有擺正個人和人民群眾的關系。第二是過于理想化的思維模式,用理想化的方法看待一切,以為自己思想上想通了,理論上能自圓其說的問題,在實際生活中也一定行得通。把艱巨的改革事業和復雜的社會生產等同于簡單的邏輯推理。第三是采取超然的評價立場。青年學生有很強的參與意識,但往往把自己擺在國家、民族、社會成員之外,充當評判員和審判官的角色,而不是把自己當作振興中華、建設四化事業中的一分子。因此,他們的參與缺乏一個社會成員應有的責任感。第四是奇特、矛盾的行為方式。矛盾體現在他們的行為方式和所追求的目標不統一。用不民主的方式追求民主,用不愛國的方式追求愛國,用不人道的方式追求人權和人道,用違法的方式追求法制……所有這些奇特、矛盾的行為方式在今年的學潮中都有典型的反映。
對這些弱點和局限性,青年學生要反思,全社會也要反思,我們這些青年工作者更要深刻反思。幫助青年擺脫消極情緒,克服缺點和不足,振奮精神,走向未來,這是我們責無旁貸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