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向中
“萬人如海一身藏”,乃東坡居士的名句。當初一讀之下,雖感到一種說不出的冷峻和通脫。但彼時還是“能狂少年”,不大體會此種心境。年與時馳,世事變幻,于今方有所領悟。似乎只有歷盡塵世滄桑如坡公輩,才能生發如此感喟。
后來,在一本什么書中,看到朱光潛先生作的聯語,“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工作”,真猶如當頭棒喝。庶幾于“藏”的意境明白許多。但不論蘇東坡,還是朱先生,他們的話,照我看來,都深含禪機,意可會而口不可言,恐怕不具時興“口訣”的實用價值。
所謂缺少實用價值,也不過是說,究竟怎么“藏”,怎么又“出世”又“入世”的詣般法門,前賢今賢都不曾點破明說。現下,卻看到一本書,差不多可用來作體會蘇、朱“言筌”的入門指導。雖然,這書也是一本語錄體的著作,書名《菜根談》,有人說是取古諺“人咬菜根,則百事可做”的語意,也有人說“凡種菜者,必要厚培其根,其味乃厚。是此書所說世味乃出世味,皆為培根之論”。至于孰是孰非,恐怕“唯靜心沉玩者,乃能得旨”罷。
只是倘若認真問起來,這是一本講什么的書,還委實費周折。粗略看去,在“修省、應酬、評議、閑適”這樣頗有古董氣的題目下,寫著“欲做精金美玉的人品,定從烈火中煅來;思立掀天揭地的事功,須向薄冰上履過”這樣精致的格言?!捌溟g有持身語,有涉世語,有隱逸語,有顯達語,有遷善語,有介節語,有仁語,有義語,有禪語,有趣語,有學道語,有見道語,詞約意明,文簡理詣?!?/p>
更進一步說,書中講待人“方”與“圓”的技巧,處世“進”與“退”的訣竅;講士子學問境界之玄妙,廟堂拿云手段之高低。此外,也有為善的說教,無常的慨嘆,忍辱的饒舌,養氣的真言。甚至還有居家過日子的調理功長??傊@是一部關于待人處事的“通論”,修身養性的“辭典”。
怪而不怪的是,盡管《菜根談》絮語娓娓,其立論的標準,則是“一氣化三清”。儒釋道三家兼收并蓄,雜交融合,一視同仁,統而論之。故是,先圣訓誡,民間俗諺,道藏通言,佛家警句,皆被其隨心所欲,信手拈來,“化”為一段段珠圓玉潤、瑯瑯上口的精粹語錄,而且使人不覺其“隔”焉。
儒釋道三教同尊,由來已久,似也不覺新鮮,倒是作者一番行文造句的高超本領,大概才是本書得以流傳的原因。更何況,這書中的確不乏某種智慧。
當然,書中談得最多的,還是塵世“生活的藝術”,或者說,它勾勒了一種精致的人生觀。這其中難免有陳腐的濫調,可能還有些中國文化中最消極的東西。但唯其對人事的清醒刻畫,也就無法超越人生的藩籬,難以企及更為崇高的境界,而永遠局限于“咀嚼身邊的小小悲歡,而且就看這小悲歡為全世界”。(魯迅語)同是某種道德的省思,拉羅什??频摹兜赖麦鹧凿洝放c《菜根談》相比,識者自有分曉與評判。
同時,本書昭示于我輩,在傳統中,糟粕與精華,是這么奇形怪狀的糾纏在一起。以致使人想像,當年“五四”文化前輩們,對傳統的無情批判,是懷著怎樣的復雜心情,他們深知傳統中有極具價值的東西,也不得不暫時拋棄,因為精華與糟粕的爬羅剔抉,刮垢磨光,只能借助于另外的“很大的鞭子”。(魯迅語)這好象已是題外之義了。
寫到此處,突然發現,蘇東坡與朱光潛先生的詩和聯語,竟都滲透著無可奈何的東西。那是他們對自己所處的世界,感到的獨特的悲哀嗎?而《菜根談》堂而皇之地告訴人們,“和平地工作著,幸福地生活著”(林語堂語),一種很好的理想,卻要費盡心機、聰明算盡方能實現。那樣的生活,是否正當,是否應該調整。
(《菜根談》,〔明〕洪應明著,巴蜀書社一九八九年一月第一版,0.95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