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偉民
父母對待孩子生病,應有正確的態度和方法。
首先,要持客觀的態度。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福。孩子生病和不生病都是客觀存在的。即使是身體素質好,平常又注意衛生的弦子也難免得病。因此,孩子生病時,父母應客觀對待,不要埋怨任何人,更不要埋怨孩子本人。不應人為地制造緊張空氣。在孩子面前流露出來的緊張、憂慮、急躁等不良情緒,都會感染孩子,給他增加緊張、害怕的心理壓力。
其次,要正確地投醫。一般來說,在沒有足夠理由時,不應隨便改換醫生。假如孩子的病經許多醫生看過,且診斷意見又不一致,那就要權衡一下,選擇一位醫生就診。看病如同打仗,總得聽一人指揮。那種以為找越多醫生看病就越好的做法,只能延誤治病時問,甚至不能對癥治療。同時,給孩子吃藥必須嚴格遵照醫囑。有位母親,看見孩子發燒不退,“一急,把醫生開的兩天安乃近,一天就讓孩子吃完了,使孩子出現嚴重藥物反應。
再次,要科學地護理。有些父母只要孩子一生病,就不管三七=十一,剝奪他的玩耍機會,強迫臥床,或給孩子添衣加被,關門關窗。這樣做,往往是事與愿違。孩子生病,食量減少是正常的,這時父母不要強求孩子進食,也不要以為只要有營養,就什么都給他吃。完踐證明,治病與飲食有密切關系,飲食不當,既增加孩子身體的負擔,又有可能降低藥物療效,甚至會產生其他疾病。
最后,要注意品質教育。兒童教育學家認為,在孩子生病時,家長,尤其是母親,不應當比平時更討好他。否則,會使孩子產生只要生病就能得到平時所得不到的東西的錯覺,把生病作為討便宜的價碼。這有害于孩子的性格,也不利于日后良好的品德培養。為了堅定孩子治病的信心,對他的夸獎、親昵,給他禮物,以及一切外露的關心,都要適可而止。只要是不過于勞累和不損害健康,孩子的日常生活秩序不應打亂,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感冒之后在家復習功課、打掃衛生)不應取消。還可通過生病的客觀事實,教育孩子正確對待疾病,培養他的良好品質和講究衛生的習慣,這有利于孩子心身的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