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 鼎
當代健康觀念發生了很大變化。過去,只要四肢發達、軀體組織器官沒毛病,就被認為是健康的。現在,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科學的進步,實踐和認識的深化,上述健康觀念已經是片面的甚至是錯誤的了。世界衛生組織把健康的含義分為四個方面:軀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良好;道德健康。而“社會適應良好”和“道德健康”,實際上都可劃歸心理健康范疇。由此可見,心理健康在人類健康觀念中所處地位和所占因素是何等重要。
實際上,光有軀體健康遠為不夠,也不牢靠;只有具備心理健康這一首要因素,方能立于不敗之地。具體地說就是:心理不健康的人,即使軀體健康,遲早也會出毛病:而心理健康的人,即使軀體上有點毛病,也可以慢慢地好起來。據估計,當代人類所有疾病中,80%左右都是心理因素引起,或與心理因素密切相關,其中包括各種精利,疾病如神經衰弱、神經官能癥、精神病、性變態,以及各種。身疾病如腦動脈硬化、冠狀動脈硬化、糖尿病、腸胃病、性功能障礙、癌癥等等:當代人類的死亡原因中,70%以上屬于上述疾病。這可是殘酷的事實。
所以鍛煉和培養心理健康是每個人都必須高度重視的。
所謂心理健康,可以大致歸納如下:能夠保持積極良好的心理狀態、維護情緒穩定和心理平衡,一旦出現消極不良的心理狀態,能夠妥善處理和排解各種內外沖突,迅速恢復積極良好的心理狀態;有切合實際的理想和事業心,有不斷進取、改變不良現實的信心和毅力,并能正視眼前現實、有較強的承受力和自控力;能按照社會的規范、準則約束和支配自己的言行,不損害他人和社會的利益,并樂于為他人和社會作奉獻;能夠對人寬容大度。
心理健康依賴于積極良好的個性。鍛煉和培養積極良好的個性對每個人來說都任務艱巨而又至關重要,不可掉以輕心。要時時、事事、處處留心,從一點一滴做起,持之以恒,堅持不懈。
心理醫療專家認定,下列個性特征是人人必須努力爭取具備的,即:勇敢、果斷、樂觀、輕松、堅定、寬容、靈活、隨便。
希望自己健康長壽的諸君,切莫等閑視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