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寰
一部填補專史空白的書問世了,這就是安徽教育出版社的《中國新民主主義經濟史》。它將新民主主義經濟分為“萌芽”、“發展”、“壯大”、“在全國的確立和發展”及“終結——社會主義改造的完成”五個階段,構成五章,系統地論述了新民主主義經濟形態從一九二七年到一九五六年近三十年的歷史過程。
新民主主義的經濟形態在過去一直是被人忽略的,更沒有人注意研究新民主主義經濟與繼其后的社會主義經濟的關系問題。自社會主義改造完成之后,我國的經濟建設由于沒有按照經濟規律辦事,出現了挫折與反復。因該書屬斷代專史,不可能論及社會主義經濟方面的問題,但由于該書以馬克思主義作為指導來研究新民主主義經濟,因而公正客觀地向讀者展現了那段歷史,使我們能從新民主主義經濟發展的軌跡中找到社會主義經濟受到的歷史影響,每一位關心社會主義經濟發展問題的研究者都可以從這本書中發掘出有益的寶藏,甚或是作者們自己也沒有意識到的寶藏。
新民主主義經濟既不同于與它同時存在的國統區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經濟,也不同于一九五六年以后的社會主義經濟,它是存在于黨領導之下的革命根據地里的帶有強烈政治、軍事色彩的特殊的經濟形態。本書作者們首次將中國新民主主義經濟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經濟現象來研究,見識獨到。
因為是從未有過的選題,該書非常著意于素材的豐富,但也不是材料的堆砌。幾位作者對素材進行了大量的整理歸納工作,對新民主主義經濟過程作了深入全面的研究,并得出了許多方面的初步結論。因為是開創性的工作,某些結論看來還有待于后研究者給以進一步的深化,但萬丈高樓平地起,這個基礎性的工作是很有意義的。
最令人贊賞的是,該書準確地把握住了新民主主義經濟的特征。由于建國前的新民主主義經濟處于戰爭環境中,它須在敵我交戰的狀態下完成為武裝斗爭提供經濟支持的任務,因而價值規律無法起作用。當時的領導人為了解決經濟困難,采用了政治運動的方式,如:動員群眾多交,動員公家人員節省,動員捐獻等因能有效的解決一時之需,給當時的領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以運動搞經濟,以運動促經濟,在當時實踐上已經成形。從分田運動到查田運動、從大生產運動到減租減息運動、土地改革運動,以及建國后的三反、五反運動、農業合作化運動、手工業合作化運動和社會主義改造運動,總之,無論是經濟建設還是社會改革都以運動的方式進行。《中國新民主主義經濟史》正確評價了這些運動的歷史地位和功績,同時,它也使我們聯想到:在社會主義經濟階段,運動仍未停止。如“人民公社化運動”、“大煉鋼鐵運動”、“大躍進運動”等,都因在新形勢下仍襲用老的辦法而犯了“左”的錯誤。用政治運動促進經濟發展的失敗,是我黨在指導經濟工作中的一條重要教訓。
該書以歷史唯物主義的態度看待過去新民主主義經濟建設中的各種意見,不論其正確與否,只要在歷史上起過作用,就把它如實的介紹給讀者;對于某些后來犯了錯誤的領導人,如王明,只要他當時的意見是正確的,也給予了公正的評價。
(《新民主主義經濟史》,安徽教育出版社一九九○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