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孟潮
城市化來勢的迅猛持久已成為困擾著中國和世界的熱門話題和難題。如何解決隨城市化而出現的系列的城市問題?最近讀了岸根卓郎先生的新著《邁向21世紀的國土規劃——城鄉融合系統設計》很有感受。作者是針對日本的城市化問題提出自己的城市建設思路的。
立體規劃的構想。
岸根卓郎先生在書中回顧了近三十年來日本曾進行的三次國土規劃。他認為,第一次“新產業城市規劃”把多數產業(主要是第二產業)擁擠在經濟開發條件優越的太平洋沿岸,集中了大量的資本和勞動力,城市化浪潮迅速蔓延,造成人口過密,其他地帶異常稀疏,國土資源利用失調,出現嚴重的社會問題。第二次是線性規劃,決定在全國鋪設交通網,用“路線”將太平洋沿岸地帶同其他地域連接起來,從而消除兩種地域之間經濟開發條件差別,將集中在太平洋沿岸的人口和產業疏散到全國各地,解決人口過密和人口過疏的問題,目的使國土資源利用合理化。然而交通線誘發了各地產業,對自然的破壞和公害也隨之被“疏散”到各地。以不成功告終。第三次是面規劃,提出“田園城市建設”的目標,擬在環境優美的田園上配置城市,以建設“定居社會”,但實際上也未達到目的,田園城市的外延擴張只能助長近鄰農村盲目城市化,看不出人口過密、過疏矛盾緩解的征兆,社會病理現象有增無減。
怎么改變日本城市化中出現的問題呢?作者提出城鄉融合系統設,計的基本思想是設計一個理想的社會系統,即本書所提出的“自然一空間一人類系統”。使無意識的“自然—空間—人類系統”形成完善的自我形成功能,能夠適應任何環境變化的能力,經常保持最適狀態。系統設計大致分三個階段:①確定系統目標;②按照功能結構、要素結構、位置結構的先后順序,進行必要的系統內容設計;③使系統優化。作者以國土的社會功能統領了整個系統。他解釋說,過去的規劃建立在以“物”為中心的價值觀上,而理想系統的設計目標建立在以“心”為中心的價值觀上,要求消除行政管理部門之間的條塊分割,以跨行政管理部門的綜合觀點出發,創建一個新的定居社會。
書中用圖表表達了自然-空間-人類系統模型,意味著可以通過自然系要素和人工要素的不同組合,創建出各種類型的理想家園(理想的定居社會)。他認為“農工一體復合系統”或“城鄉融合社會系統”是日本今后發展的唯一通途。要修正工業立國方針造成的社會功能分化和由此帶來的社會扭曲,消除農村地帶和城市地帶的對立狀態。以自然-空間-人類系統為目標,對全部的國土資源在時間和地理上進行“優化配置”和“優化利用”,對地域社會系統重新設計。總之,新的國土規劃方針必須是能使農村功能和城市功能有機結合起來。
其次,是建立產、官、民一體化的地域社會系統。
岸根先生認為,要使日本成為一個新生的國家,必須打破根深蒂固的封建性、排他性和地緣性、血緣性。日本以工業化程度指標衡量國家成就的結果是,出現了“繁榮的工業,衰退的農業”的局面,這是使日本陷入不適宜生存的畸形社會的一個重要原因。具體講,使農村喪失了幾種功能。①喪失了文化功能和生活功能——工業化和現代化等外部環境的變化,破壞了農村生活環境,也破壞了地域文化(農村文化),農村社會自身無力維持其生活環境,無力保存和繼承地域文化。②喪失了生產功能和經濟功能——對于這種外部環境的挑戰,農村社會自身無力有效地利用地域資源(森林、水等天然資源和土地、勞動力等生產要素資源),更不能將這些同合理的、有效的農林業生產結合起來。③喪失了居住功能和生計功能——對于這種挑戰,農村社會自身無力量更有效地發揮地域特性,并將地域特性創造地域居民就業機會緊密結合起來。針對如此嚴重的后果作者指出,作為一個具體的系統,必須建立在社會合作·分工的理論基礎之上,必須設計為產、官、民一體化地域社會系統。即將因分散所有造成的不合理、低效率、外公益利用的各種國土資源功能進行分類,再從社會(國土規劃)的角度出發,以規模、效率、公益性實現最大化為目的,重新組合分離的功能,發展經濟、公益價值同時協調的擴大再生產的社會系統。
總之,岸根先生所提出的城鄉融合社會的基本概念,是以自然(即森林、田園、動物)為中心的地域規劃觀念,是一種全新的國土規劃。在以自然系的農林帶(包括漁業在內的生命產業)為中心的綠色如茵的田園地帶、山區地帶,井然有致地配置校園、文化設施、先進的產業和民宅,建設一個自然、學術、文化、產業、生活渾然一體、完全融合的物心俱豐的復合社會。
(《邁向二十一世紀的國土規劃——城鄉融合系統設計》,〔日〕岸根卓郎著,高文琛譯,科學出版社一九九○年十月版,4.50元)